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开平市第七中学周贺赞内容提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矫正方法引言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行为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
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
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1、消极的情绪体验。
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一: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初二学生黄荣北躺在医院里,因脑部碰撞失血多,出现晕迷不醒。
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谭永俊找到黄荣北,让他一起去教训初一的谭寿春,因为谭寿春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谭永俊。
黄荣北和谭永俊是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结果,他们和谭寿春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黄荣北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2、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二:因自视甚高性格孤僻。
初一学生谭锦瑞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前十名,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他也因此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太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
他从来不和班上的同学讨论学习问题,也不在一起聊天玩耍,而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傲视一切。
原本对他敬佩不已的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谭锦瑞,而谭锦瑞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最后,整天除了学习外,不再有任何同龄青少年的生活乐趣。
3、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
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三:我班谭绮霞学生过生日时,定做了一个三层高的大蛋糕,还买了很多喝的饮料、水果和零食,又让爸爸妈妈在大饭店订了一桌5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
同学们对谭绮霞的派头惊叹不已,谭绮霞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4、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事例四:小偷小摸成癖好。
初三学生伍丽霞家庭环境不错,生活条件很好。
可是她每次逛超市时,时常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货架上偷拿一些并不贵重的物品,她把它们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带回家。
每次小偷小摸的时候,丽霞也担心被人发生,名誉扫地,但是偷窃的快乐总是占上风,她总是乐此不彼。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
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
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育。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邪代沟”。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3、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
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1)环境调整法。
环境的适当调整更换,有利于学生去掉旧习惯,巩固新习惯。
(2)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
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3)行为强化法。
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
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4)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5)行为考验法。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意志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要一个有过偷盗行为的工学团学生带着枪,骑着马为工学团取钱,考验与锻炼他的意志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摘录:论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甚至犯有严重道德错误的学生。
特别是青少年品德不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变成了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品德不良主要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以及女性品德不良比重加大等特征。
而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是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乏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不仅直接关系到全体青少年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命运。
教育好品德不良的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但是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而且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以满腔的热忱、高度的责任感、全部的爱心投身到教育、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工作中去,应该积极发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使这些学生在正确的集体舆论下能得到较快的转变,还要积极研究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