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中国商界》2010年5月总第198期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人们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等政策保障体系,在全社会成员的参与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和永续利用,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定义看出,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体现着社会文明的一个更高层次——生态文明;它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包括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其前提是必须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条件,其中也包括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参与方式上,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单是企业的事情,而是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参与方式上,一改原来的那种由政府决策,行为相关者执行的模式,采取决策的多层次参与,既有政府官员,也有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也包括一般的公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
同时,不同的参与者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体现不同的功能。
另外,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人与自然协调、和谐,是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上的协调,全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一、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我国的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
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总量上是大国。
但被13亿人口一除,就成为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的国家。
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30%,单位产品耗能高40%。
例如2004年,我们国家GDP占世界GDP总量4%左右,但是我们所消耗的重要资源站世界的比重,煤炭大概是38%,水泥占45%,钢铁占27.4%。
高消耗、高排放直接导致了高污染。
三是资源禀赋差。
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凸显,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耕地还以每年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
从目前探明储量看,我国可采石油资源只能用到2020年。
我国煤炭资源现有储量最多还能使用不到100年。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越来越大。
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分享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但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效率低,产品成本高,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要特别提到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环境与贸易日益紧密,一系列新的国际环境公约对经济贸易尤其是工农业产品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绿色贸易壁垒凸显,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认识张云仙/邹平县青阳镇财政所【摘 要】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来,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关键词】 认识 构建 措施环境和人身健康为由强行的限制标准,这些对国际贸易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技术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经济的优势,形成合法的技术壁垒,而且还在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因此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产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能有效地解决环境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障碍,有利地消除国外提出的资源环境威胁论和绿色壁垒等影响,必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应采取的措施(一)营造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
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所有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二是要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
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304·《中国商界》2010年5月总第198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而产生的理性抉择。
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投资率很高,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
同时,废旧资源的回收比例偏小。
因此,必须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
所以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既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动脉产业”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静脉产业”二者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是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过低的现状。
这是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二是通过调整完善税收政策来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首先,落实好现有的税收政策。
其次,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包括利用“三废”等取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优惠,引进一些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保护环境。
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等。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型社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资源节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
当前要抓紧组织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努力突破资源节约的一些技术瓶颈。
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是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农业节水灌溉、废水资源化、海水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
制定和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制定《节水技术政策》。
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和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节水和综合利用及新型墙体材料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
(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上接第305页)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KM,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比亚迪汽车精兵出战北京国际车展,中国首发硬顶敞蓬轿跑车F8、世界第一铁动力技术轿车F3e、自主研发的BIVT技术的发动机在北京车展上引起了强烈震动;11月27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硬顶敞蓬轿跑车F8荣获北京车展最佳中国首发新车大奖。
2009年美国股神巴菲特看中比亚迪的发展潜力,认购2.25 亿股新H股,交易总金额约为港币18 亿元,对于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其它环保产品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的推广都极具战略意义。
通过对深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打造新能源汽车这个原始创新的理念自从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就一直存在,只是由于这个原始创新需要太多的资金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这对于一个初涉高新技术汽车行业的比亚迪来说存在着太大的困难,因此比亚迪选择以模仿创新的方式积累资金和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开始原始创新,比亚迪的模仿创新更多的是为原始创新积累能量,这对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