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的情感教育万艺文一、问题提出二、论文正文1、当今学前教育中情感教育遇到的问题(1)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普遍提倡多种技能班与幼小衔接班。
(2)幼儿教师平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情绪与情感,孩子在幼儿园倍感压力,并不快乐。
2、幼儿情感教育的原则(1)生活中的情感教育(2)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趣味形式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3)活动区活动时的情感教育3、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1)教师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
(2)教师心中充满爱,用爱浇灌孩子,感染孩子。
(3)教师应能够移情于孩子身上,体会孩子的心情,有进行适时情感教育的意识。
一、问题提出在教委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应把幼儿的情感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知识与技能。
然而现实并不尽如人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入人心,得到切实的落实。
幼儿教师对情感教育也感到颇为陌生,教育理论并不系统,无法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甚至有些教师与正确培养幼儿情感背道而驰。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家庭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情、知、意三者地位的彻底改革迫在眉睫。
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将此研究课题浅做分析,希望对情感教育的实践有所帮助。
二、正文1、当今学前教育中情感教育遇到的问题(1)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普遍提倡多种技能班与幼小衔接班。
现如今社会压力大,家长们对自己唯一的子女期望值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以后在竞争时能胜人一筹。
因此幼儿园成了孩子们的初战场,家长越来越对幼儿园报以很大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
但要求的正确与否深值怀疑,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学到小学的知识,达到小学的水平,这无异于拔苗助长。
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提高自己的生源,创办了各种各样,例如珠心算、早期识字、英语、学前班等等,并以此为本园特色吸引家长。
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
这种行为违背了纲要的精神,不利于孩子身心共育的发展目标。
(2)很多幼儿教师平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情感,孩子在幼儿园倍感压力,并不快乐。
幼儿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孩子入园的数量越来越多,班班人满为患,有限的教师每天面对着庞大数量的孩子,自然感觉力不从心。
再加上孩子的安全问题属于老师的责任范围内,国内没有法律保护老师的合法权益,老师们天天提着脑袋来上班,心理压力之大毋庸道明。
不快乐的老师如果培养快乐的孩子?老师们虽没有分数、升学的压力,背后却是无数双家长的眼睛,督促老师的教学活动,检查孩子的身体健康。
这使得老师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情绪与情感,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不出意外,不惹事端,就万事大吉。
至于孩子的感情,教师已没有余力培养,渐渐淡出了教育工作意识。
试问幼儿园的孩子们,尤其是面临升学的大班孩子们:你们上幼儿园开心吗?他们的表情一定会低落得显而易见。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
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
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
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
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
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
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
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
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2、幼儿情感教育的原则(1)生活中的情感教育生活及教育。
孩子入园,教师首先进行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喜爱幼儿园,喜爱老师和同伴。
这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老师可以把教室布置得温馨愉快,让刚从家庭的温室中走出来的孩子们尽快摆脱分离焦虑,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喜欢这种氛围与环境,配合老师的活动安排与教学课程。
其次,为了使幼儿良好的情感能一直持续,达到与班级和谐的状态,老师的爱不能间断。
平时对孩子的身体嘘寒问暖,时常检查,让孩子感受到妈妈般的关爱。
身体上是这样,精神上也是如此。
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都有可能让孩子的精神受到刺激,这种刺激也许会造成一生的影响。
在针对个别孩子的鼓励与引导上,要遵循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
孩子做对事情时,老师真诚的表扬,鼓励的眼神,夸赞的手势都会被孩子看作是无上的奖赏。
不仅心中感动,同时激发出他的向好驱动力,强化了他是非定位的标准,使他的情感健康发展,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对待群体孩子上,老师可积极利用群体效应,多树立榜样,在游戏中进行小小的竞争来促进孩子发展社会情感。
当然孩子不可经常被横向比较,要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成长与优势,大家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帮助稍有不足的孩子,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每人心中都有爱。
(2)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趣味形式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教学活动中,若是运用说教的形式让孩子体会情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无法让孩子真切感受,又会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形式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以孩子真正喜欢的形式出发,将教育目标加以情节融入进去。
比如游戏的形式,可设定一些帮助他人,解决矛盾,评比最佳的情景,幼儿在过程中亲身去体会,精神上的升华、事情的正确面对、美的感知等等情感方面就会有所提高;再如故事的形式,书面故事或多媒体故事都可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口头讲述故事时,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故事中的人物在脑海中活灵活现,发生的事情好像就在身边,对话仿佛能听到声音。
多媒体则更直接地将故事情节呈现在幼儿眼前,幼儿会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这时的幼儿很容易做到移情,他的情感随着故事主人公的变化而变化,从中获得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等情感。
(3)活动区活动时的情感教育与教学活动一样,首先要做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高活动的兴趣。
活动区中主要是凭玩具与材料的配备水平,高水平的玩具与材料一定能够吸引孩子,并具有相当的持续性。
不仅如此,每一个活动区,甚至每一种玩具,都应附上游戏说明,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感。
尤其是需要合作游戏时,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是情感教育的目标之重,也是踏入社会、与人共处、建立诚信的前提。
活动中,培养幼儿热爱身边的事物,乐于观察探索他们,积极与同伴交流,共同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合作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平等相待,乐于分享,甘于忍让等等,都属于情感教育。
3、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1)教师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
前面的实例表明,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是实施者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的心理状态能够由内而外,通过教师的语言与动作感染给孩子。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
幼儿时期的孩子,各方面智能都在高速发展,情感的发展方向也日趋成熟与固定,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周围环境中的成人如果没有好的心理和心态,影响下的幼儿也会潜移默化畸形成长。
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人,教师的心理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教师们为了孩子,也要努力提升自己,成为心理健康,具有高尚情操,为社会所接纳与崇尚的人。
(2)教师心中充满爱,用爱浇灌孩子,感染孩子。
爱心在前,教育在后。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注定她要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的爱给孩子,幼儿教育可谓是爱的教育,幼儿的情感作用大于一切。
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
因此,实施情感教育如同实施爱的教育,教师心中要有爱,用爱浇灌孩子,感染孩子,孩子就会一样心中充满爱,对周围的人、事、物报以正确、积极向上的心态。
(3)教师应能够移情于孩子身上,体会孩子的心情,有进行适时情感教育的意识。
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者要与教育对象达到融情,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感之幼儿所感,想之幼儿所想,移情于孩子身上,体会孩子的情感,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
不仅要适龄,情感教育还要适时。
幼儿的情感,无时不刻维系着幼儿的各种行为,它是幼儿行为的动机所在。
把握幼儿的情感特点与变化规律,抓住时机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适时的教育,为塑造幼儿良好健康的情感与引导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做出给力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航天华盛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