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的思考_从国际法的个人化发展动向谈起

关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的思考_从国际法的个人化发展动向谈起

一、国际法的 /个人化 0发展动向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国际法的 / 个人化 0发展动向: 其一是二战后人道主义价值 ( humanitarian va lues)在国 际法创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法西斯国家造成的人 权灾难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 保护个人和群体免受 任何形式的暴力、保障其自由和尊严应成为国际社会 的一个重要目标。 / 在国际上承认和保护人权不但符 合国际法目标的进步这一理念, 而且符合国际和平的
关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的思考
) ) ) 从国际法的 /个人化 0发展动向谈起
赵亚娟
(华南理工大学 法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国际法的主体应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其性质取决于国际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上国 家是国际法
的唯一主体, 但从二战后国际法出现大量有关个人的内 容来看, 个人已在 一定限 度内成 为国际 法的主体。 不过,
因此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 7] 64- 65, 77- 78。
有一些学者虽然承认 / 国际法在极为有限的范 围内给予个人以某种权利和义务 0, 但是 / 这与国家 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大量活动所表现出来的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相比, 只是少数例外情况。充 其量, 只能说个人具有某种国际法地位, 但这与国 际法主体地位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0。所以, 个 人不能被认为是国际法主体 0 [ 8] 11。伊恩 # 布朗利 ( Ian Brown lie)甚至认为, 虽然在特殊场合个人在国 际上以法律人格者出现, 但把个人列为国际法的主 体并无任何用处, 虽然这可能显得个人具有一些能 力, 但事实上却并不存在, 且也不会消除区分个人 和其他国际法主体的必要性 [ 9] 29。
三、国际法主体的判断标准
国际法的这一 /个人化 0发展动向对传统的国际法 主体理论带来了巨大冲击, 并直接导致了晚近对个人 是否是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激烈争论。
二、有关 个人 是 否 具有 国 际 法主 体 资
格的争论
有关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争论大致 可以分为三类: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个人是国 际法的唯一主体; 个人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 法的主体。
首先,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私人跨国交 易增多。 为降低风险、保障预期利益, 需要在国际法层面对 私人之间的民商事交易规则进行协调或统一。在过
去几十年间, 国际上出现了大量协调或统一私人之 间民商事交易规则的国际条约, 如 1980 年 5联合国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6等。
收稿日期: 2009- 03- 12 作者简介: 赵亚娟 ( 1977年 - ), 女, 法学博士, 讲师, 主要从 事国际法研究。 ¹ 本文此处的 / 个人 0应从广义上理解, 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但不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代表等履行公共权利的人。
第 11卷 第 1期 2009年 2 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 Soc ia l Sc ience Ed ition)
Vo.l 11 No. 1 February 2009
# 法学 #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相当有限 )) ) 取决于国家的授权, 无法与国家相提并 论。
关键词: 国际法主体; 国家; 个人
中图分类号: DF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055X( 2009) 01- 0026- 04
传统上, 国际法 一般只涉 及国家间 的公共事 务, 如外交关系、领土关系等, 基本没有直接与个 人相关的内容。在唯一与个人权利和义务有关的国 际法内容中, 个人作为国家的侨民和在国家境内的 外国人的身份出现, 具体内容限于个人的国籍、外 国人的法律地位、引渡与庇护等, 且都与国家对其 在国内或国外的国民 行使管辖权相 关 [ 1] 97。因此, 传统上只有国家才是国际法的主体, 个人不是国际 法的主体¹。国际法在二战后开始出现大量有关个 人的内容。有学者形象地将国际法的这一发展动向 定性为国 际法的 / 个人化 0 (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 2] 13。这种 / 个人化 0发展动向使得 国际法与个人利益日益攸关, 对个人是否具有国际 法主体资格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二 )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事实上, 早在一战之后就有学者对传统的国际 法主体理论提出了挑战, 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国际法 的唯一主体, 其主要 理论基础 来自于莱 翁 # 狄骥 ( Leon Dugu it)所创立的社会连带关系法学派思想。 这一学派从法的最终目的或内在价值即保护个人权 利和利益的 视角出发, 否 认国家的 国际法主 体资 格, 认为个人才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狄骥认为, / 一切法律规范的最后目的总是个 人, 是为建立个人生存的秩序。国际法也像其他法 律一样, 所包含的是对个人而立的规则, 而其根据 在于不同国家的个人相互间存在的连带关系。换句 话说, 国际法主体不是国家, 而是组成国家的那些 个人, 唯有依这个条件才能给国际法一个坚固的基 础 0 [ 10] 49。该 学 派 的 另 一 代 表 人物 乔 治 # 塞 尔 ( G eorge Scelle ) 则指 出, 国 家是 一 个拟 制 的事 物 ( fict ion), 只有个人才是国际法的主体 [ 11 ] 233。
(四 )简要评价
主张个人是国际法唯一主体的观点虽然有一定 的道理, 如强调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等, 但因为与国 际社会现实相去甚远而遭到了大量批评。比如沃尔 夫冈 # 弗莱德曼 (W olfgang F riedmann)认为, / 如果 只有个人是国际法的真正主体, 那么只能理解为是 在象征性和道德意义上而不是在法 律和现实意义 上 0 [ 11] 233。汉弗莱 # 沃尔多 克 ( H umphrey W aldo2 ck)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 这种说法是为了哲学而 放弃法律 0[ 12] 192。总体看来, 主张个人是国际法唯 一主体的学者不多, 影响也不大。
(三 )个人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 法的主体
二战后, 大部分西方学者都认为, 在国家的授 权范围之内, 个人能够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 义务, 并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国际求偿, 因此个 人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
¹ 就目前而言, 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已得到公认。 º 中国国际法学界至今仍普遍不承认个人 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相关观点参见王铁崖. 国 际法 [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5; 邵津. 国际法
第 1期
赵亚娟: 关于个人是否 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的思考
27
其次, 经济全球化要求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进 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虽然国家对本国内部以 及本国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享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 主权利, 但国家不可能对私人经济活动享有完全控制 权 [ 5] 64。加之国家不可能在行使经济主权时不顾及他 国利益, 因此, 为保障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 国家之间 达成了大量国际条约 (如 5WTO 协定 6等 )以便协调或 统一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管制。
基本需要0[ 3] 357。 5联合国宪章 6第 1条明文规定, /不 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 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 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0是联合国的主要目标之 一。为实现这个目标, 联合国会员国达成了大量国际 人权条约来保护个人的权利, 如 5欧洲人权公约 6、5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6和 5经济、社会与文化权 利国际公约 6等。经过 60多年的努力, 在全球和区域 两个层面上, 由一系列综合性人权条约和专门性人权 条约组成的国际人权条约体系已基本形成。
(一 )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比如实在法学派法学家李斯特 ( L iszt)认为: 唯 有国家是国际法人格者; 唯有国家是国际法权利义 务的主体。国际法之构成义务的来源, 只是就国家 本身而言, 而不是就国家的人民而言。后者除依其 本国的中介外, 对国家不产生关系 [ 6] 130。
尽管二战后国际法出现了 / 个人化 0的发展动 向, 尽管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¹, 仍有一 些学者固守着传统的国际法主体理论, 认为个人不 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º。如王铁崖认为, / 国际法 主体是指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 权利和承 担 义务 并 具有 独 立进 行 国际 求 偿 能力 者 0。在他看来, 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三个要件: 独 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 直接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 的能力和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由于个人不能 独立参加国际关系; 个人虽然也承受某些权利和义 务, 但不是直接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 他们所承受 的国际权利和义务基本上是国家授予的; 国际上尚 不存在可以直接受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11卷
如 5奥本海国际法 6指出, / 国家可以将个人或 其他人格者视为是直接被赋予国际权利和义务的, 而且在这个限度内使他们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0 。 [ 3] 10 / 国家可以授予而且有时也的确授予个人 ) ) ) 不论 是本国人还是 外国人 ) ) ) 以 严格意义上 的国际权 利, 即个人不须国内立法的干预即可取得, 并且可 以他们自己的名义在国际法庭上享有请求执行的权 利, 而且在某些领域, 从个人 (和私营公司及其他 法人 )在国际上直接与国家建立法律关系, 而且作 为个人直接具有来自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的事实来 看, 个人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是明显的。作为实 在法的一个问题, 认为国家是国际法唯一主体的看 法已经不能再维持 0[ 3 ] 292- 293。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梁西. 国际法 (第 2版 ) [M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慕 亚平. 国际法原 理 [M ].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版; 白桂梅. 国际法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这一观点近来也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赞同。如李浩培认为, 国际法是发展的, 国际法的学 说也应当依据 法律体制的发展 而发展, 个人有 被国际社会承认为部分国际法主体的趋向。参见李浩培. 李浩培文选 [ C],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4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