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1内审员案例分析
19
审核员在包装车间看了工人正在用纸箱包装某产 品,审核员查看该产品的包装指导书,指导书上 规定应该用木箱包装。车间主任解释说:“上次 内审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还开了一个不符合 报告,但是因为木箱的成本比较高,我们使用纸 箱包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就没改。” 不符合8.2.2负责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 采取必要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 合格及其原因。后续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 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
2
某化工产品的工艺作业指导书规定:反应温度 150±10 ℃ ,保持3小时,每小时对温度进行 一次记录。 审核员查看了生产现场反应器的温控仪指示温度 只有136 ℃ ,审核员又抽查了近两天的生产记 录,发现记录的反应温度都在134 ~139 ℃之 间。 不符合(7.5.1)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生产和服务提供
21
装配车间一名喷漆工在喷涂控制柜面 板时,用小桶收集残漆,再倒入储漆 桶与新漆混合使用,结果因残漆带入 尘土使喷枪堵塞,面板喷漆后表面粗 糙不平,油漆工对审核员说:“厂长 告诉我,此漆很贵,不能浪费,没有 告诉我如何做才对。” 不符合7.5.1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 导书;
22
审核员在销售部的合同记录簿上看到许多修改的 注明,销售员说:“这些都是公司的长期固定用 户,它们随时调整送货量,不用办手续,打个电 话来就行了,我们按电话里的要求交付产品。” 审核员抽取了上月的一份修改记录,上面写明 “数量从1500个增加到3000个”,审核员核 对了此合同的发货记录,发现到现场为止实际上 只交付了1500个。销售员解释说:这是我经手 的,当时很忙,忘了将数量的变化情况告诉生产 调度和生产车间,所以没来得及组织生产,现在 这个用户正在抱怨呢。 不符合7.2.2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 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 的要求。
7
审核员在进货检验站看见一个箱子内装5个零件, 箱子上挂着一个“拒收”标牌。检验科长说: “这批零件应该两个星期前就到货,但今天早上 才收到,一共有20个,因生产急经生产部部长批 准先用了15个零件,但经检验发现这5个全部不 合格,所以挂了“拒收”标牌。审核员问:“另 外的那15个零件呢?”检验科长说“车间主任说 那15个零件已经装配在产品上使用了,但因没有 什么特殊标记,现在也不知道装配在哪些产品上 了,一时很难找到。” 不符合7.5.3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针 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9
某车间用各种颜色的筐装不同检验状态的产品, 绿筐装合格品,红筐装不合格品,白筐装待检品, 黄筐装已检待判品。审核员看见车间的一个角落 里有一个绿筐,里面有一些零件,工段长说: “这里装的是每次生产剩余的零件,缺件时随时 补上。”审核员问:“这些零件都是合格的吗?” 工段长说:“那不一定,如过需要补齐缺件数量 时,再进行检验也来得及。” 不符合7.5.3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针 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23
某批采购的密封圈因生产急需,未经检验,
经主管领导批准被安装到生产的D-25型水 泵上,3天后密封圈的检验结果出来了,发 现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此时已组装完 65台水泵的29台已安装了这批密封圈,但 无法查出哪些是安装了这种密封圈的水泵。 不符合7.5.3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 织应控制产品的唯一性标识,并保持记录
25
审核员在质检科看到一份编号为X的不合
3
审核员在某企业的计量室审核,查看测量和试验 设备的台帐上写明CS-002测试仪的检定周期为 12个月,检定方式为自检。审核员请计量科长 提供该测试仪的自检规程,计量科长说:“这种 测试仪是从国外进口的专用测试仪,我们只是按 照国外厂家的介绍进行校准,没有文字上 规定, 这台测试仪已经使用两年了,从未出现过问题。” 不符合7.6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 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 提供证据。
24
审核员查某批工件的检验记录对发现该 批工件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该批工件 未经任何处理就装配使用了。审核员要 求查看允许此做法的批准记录,检验员 这项不合格的指标不会影响产品的主要 性能是可以使用的,没必要经过批准。 不符合8.3b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 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 不合格品;
18
审核员在检验科询问检验科长:“对于生产
急需又来不及检验的采购件如何进行控制?” 科长说:“因为都是评定过的供方,我们把 进厂验收改为查合格证,装配中如果发现问 题再追回。审核员从生产部门了解到有一种 零件由好几个供方提供,都是生产急需来不 及检验就验证合格证后就放行的,现在都在 生产线上,于是审核员在装配车间就问了几 个操作者和检验员,这些零件都是按同一要 求做的,没有必要区分也区分不出来。” 不符合7.5.3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 织应控制产品的唯一性标识,并保持记录
11
某电器厂有一道绝缘处理工序,需对 线圈进行与预烘,浸涂两此绝缘漆, 每次浸涂后,还要烘干,对漆的调制 也有要求,过程比较复杂,但无任何 工艺文件,工人均凭经验操作,因此 废品很高。 不符合7.5.1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 导书;
12
审核员在原材料仓库发现几位仓库管理工正在对 一种型号为X的粉状化工原料过筛,筛去大颗粒 的废弃不用,余下的装入塑料袋供车间领用。仓 库主任说,这是上次内审时发现的一个不合格项, 即粉末在存储期内结块,我们采取的纠正措施就 是过筛,质管办对此措施已验证。审核员问这样 是不是太浪费了吗?仓库主任说:有什么办法?仓 库就是这么一种条件,又天天下雨,谁能保证材 料不受潮? 不符合8.5.2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 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15
审核员看见装配车间一角用栏杆围着一些装有零 部件的木箱,车间主任对审核员说:“木箱中的 产品是一些关键零部件,因国产的质量不过关, 进口的价格更便宜,因此都是用户直接从国外进 口送到车间,装配用时再开箱。”审核员问: “在装配前是否对这些零部件的质量进行验证?” 车间主任说:“这都是用户自己购买的,我们只 负责装配在产品上,如果质量有问题,也怪不着 我们,用户自己负责,我们没必要对这些零部件 的质量进行验证。” 不符合7.4.3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 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8
零件加工车间规定不合格品率不能大于1%。
审核员查上个月的不合格品统计报表,发现 上个月前15天的不合格率在0.5%到 0.7%左右了,但是后15天的不合格品率 为0.95%至1%之间。审核员问车间主任: “不合格品率已经连续15天接近1%了, 车间对此情况是否采取了措施?”车间主任 说:“是吗?有这样的情况吗?我真没注意。 不过,好在还没有超过1%,问题不大?” 不符合8.4.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 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5
装配车间放着标有“长城公司来件”的压
缩机,车间主任说这是要装配到长城公司 购买的空调器上的,审核员问现场的质检 员这些压缩机是否已经进行了检验,质检 员说这是顾客提供的配件,质量由顾客负 责我们也就没必要进行检验了。 不符合7.5.4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 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 产。
6
在技术部跟踪文件控制的实施时,发现工程师 所用的来子母公司的标准工艺流程图是一份盖 “仅供参考章”的复印件,公司规定这种外来 文件必须经文件控制中心盖章确认,并另盖发 放章后才可作为有效文件发放,但此份复印件 上只有母公司的发出章,没有本公司的确认章。 不符合4.2.3f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 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 其分发;
20
车间规定废率在 0.18%至0.19%之间,审核员就问车 间主任,对此情况车间采取了什么措施, 车间主任说:“它们都在车间规定的 0.2%以下,只有每个员工加强质量意识, 问题是不大的。” 不符合8.5.3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 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GB/T19001-2008内审员培训(二)
案例分析
1
审核员在检验科发现编号为X的压力容器成品的合格证 是由授权检验员在3月25日签发的,3月26日该产品发 往用户,3月31日投入使用。审核员在查阅该产品的档 案时,发现它的承压零件A的主焊缝是在3月15日焊接 的,而焊缝的焊接性能检测报告是在4月1日签发的, 审核员问检验科长:“为什么在检验合格报告出来之前 就交付了产品?” 检验科长解释说:“零件A是生产急需例外转序的,这 样做是经过主管副厂长批准的。” 检验科长向审核员提供了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的批准的记 录。 不符合(8.2.4)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 (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16
组织生产某电子产品,外壳采用高抗冲聚氯
乙烯塑料,审核员在售后服务都看到许多替 换下来的破损机壳,就查了最近半年有关维 修记录的数据分析资料,看到外壳破损产品 每都占该产品总量的11%左右,问这种情 况如何处理?售后服务部主任说:“这不是 我们的责任,这是运输造成的,现在火车、 汽车运输都野蛮运输,又离不了它们,我们 负责修理或退换,而且,我们每月都向质管 部反映,但至今没有拿出什么解决办法。” 不符合8.5.2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 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4
审核员在加工车间看见三名质检员正在抽样检 测加工好的工件,发现三名质检员对工件抽样 的比例不一致,审核员问为什么,一名质检员 说:“因为没有对这种工件的抽样比例做出明 确的规定,我们都是凭经验进行抽样检验,好 在这种工件的加工质量挺稳定,多抽一点少抽 一点没什么关系。” 不符合7.1.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 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