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关于中国哲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总结一下大概有三条:一、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原则转向到主客关系式的发展史。
[font=宋体]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在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主要的(要特别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到王船山开始发展类似主客观关系的观点,这里所指的就是前面说过的他的“能所”的认识论。
中国的天人合一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2、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又分两类:1、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道学的天人相通的哲学;2、汉代董仲舒的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又可分为两派:1、以朱熹为代表的所谓人受命于天、“与理为一”;2、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
[/font][font=宋体] “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不重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区分,而把二者看成浑然一体。
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派,一般来说,都不适宜于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二者谁先谁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来划分和评判,也就是不宜以唯物、唯心来划分阵线。
王船山关于“能所”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突破,尽管王船山就他自己的体系而言有较多天人合一的思想,“能所”的思想使中国哲学史的主流开始向主客二分式过渡,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转折点。
[/font][font=宋体]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物质“二元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主客二分式,只是尚未达到西方笛卡儿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水平。
在明清之际以前,中国哲学史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导,缺乏主客二分思想,缺乏主体性原则。
从王船山起,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哲学史开始了向主客二分思想转化、向西方近代哲学召唤主体性原则的时期靠近。
中国近代哲学可以说就是发展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学,是向西方召唤主体性精神和思想原则的哲学。
[/font][font=宋体] 二、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研究人伦道德为主到转而注重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史。
[/font][font=宋体] 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史,主要是重天人合一,把主客看成浑然一体,所以一般来说,哲学所注重的是人如何生活在世界之内的人生问题,很少专门的、明显的讲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自我如何认识对象的认识论问题。
讲人生问题的哲学叫作人生哲学,讲认识问题的哲学叫作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在明清以前是以讲人生哲学、研究人伦道德为主,而不注重认识论,也不重视宇宙论。
从明清之际起,中国哲学开始转向主客二分的思想,注意到主体性(或称“自我意识”)的原则,这才使认识论逐渐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更明显地注重起认识论来了。
[/font][font=宋体] 要发展科学,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这必须有相应的哲学基础,这就是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
明清以前,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缺乏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原则,所以中国虽然不能说没有科学,但无论如何,总可以说科学不甚发达,也不甚受重视。
当然科学不发达除哲学的因素之外,还有经济的、政治制度的、封建主义的原因。
明清之际开始了主客二分思想的转向,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召唤西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对于发展科学无疑有积极意义。
可以这么说,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长期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协调为主的历史,明清之际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哲学史是则开始重视人对自然作斗争的历史。
[/font][font=宋体] 三、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理”压人的思想为主导到开始反“天理”的发展史。
[/font][font=宋体] 先秦哲学虽然说诸子百家,派别林立,但实际上儒家孔子是中国哲学的真正创始人。
孟子之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但杨墨之言也只是暂行于一时。
把整个先秦哲学的诸子百家综合起来看,那还是应当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思想界占上风。
孔子少言“天命”,但也不是不言“天命”,孔子认为“唯天为大”。
孟子的“天”,主要是指义理之天,仁义理智四端是“天之所与我者”,孟子明确地把封建道德原理绝对化、客观化为形而上的义理之“天”,然后又以这个义理之“天”来压制人,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以“天理”压制人的思想的始作涌者。
[/font][font=宋体] 汉代独尊儒学,孔孟的儒学正式地成了中国哲学的主流与正统。
儒家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更露骨地把封建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天意”,人权受到“天意”的压制。
[/font][font=宋体] 魏晋玄学中有嵇康、阮籍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但魏晋玄学的主流却是以调和名教与自然为主。
隋唐时期,虽然佛道流行,但还是以儒学为正宗,韩愈始终站在儒家“天命”论的立场。
刘禹锡倒是有“人理”高于“天理”的思想,可惜不行于后世呀![/font][font=宋体] 宋明道学,无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还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两派都以封建道德的“天理”压制人。
心学派的王阳明倒是有疑孔的反传统思想,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把封建道德看成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理”。
[/font][font=宋体] 明清之际,王船山、戴震等人都反对宋明道学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起来,戴震甚至严厉斥责人死于理比死于法还残酷。
鸦片战争以后的先进思想家们大都反对儒家的“天命”观。
谭嗣同认为名教既非“天理”也非“天命”,而是在上者压制在下者的工具。
章炳激说既无“天”,也无“帝”,强调一切都决定于“人力”,人定胜天。
[/font][font=宋体] 和西方中世纪压在人们头上的是教会神权相类似,几千年来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是儒家的“天理”和“天命”。
西方近代哲学史是推翻教会神权的历史,中国自明清以后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哲学史是开始向“天理”、“天命”挑战的发展史。
[/font][font=宋体] 西方“文艺复兴”中人的发现与自然的发现为此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提供了思想准备,中国“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所提出的两大口号是自明清之际以后中国近代哲学史的一次总结:既是对主客二分式的主体性原则的转向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发展自然科学和反儒家“天理”、“天命”的一次总结。
“五四运动”为进一步建立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反对以“天理”压人,发展自然科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font][align=left][color=#0000ff][size=12px]相关文章:[url=/u/4bed353e01000b66][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什么是哲学?[/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6s][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哲学的起源[/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9i][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哲学是什么?[/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ai][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哲学的分类[/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cg][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哲学部分)[/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ds][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西方近代、现当代哲学部分)[/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er][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主要讨论的问题及特点[/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iv][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中国哲学史略述(先秦至唐代的中国哲学)[/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iw][color=#0000ff][size=12px]哲学简介------中国哲学史略述(宋明至五四时期的中国哲学)[/size][/color][/url][/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ff][size=12px][color=# 0000ff][size=12px]扩展阅读:[url=/u/4bed353e01000a1s][color=#0000ff][size= 12px]诸子百家简介系列[/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ajq] [color=#0000ff][size=12px]佛学简介系列[/size][/color][/url][/size][/color][/size][/color][/align]页: [1]1.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2.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 4.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
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抱朴子内篇·明目》)7.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