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哲学概述中国先秦哲学❖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3语·八佾》)“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3333❖❖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则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孟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学习,要从内心反求诸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他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
“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刚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孟子还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
宋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盂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3.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
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长),后来隐居不仕。
《老子》又名《道德经》,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不一定完全是他本人所著,可能经过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加工和补充。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形容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下只列章名)。
❖这个“道” 是产生于万物之先存在于万物之外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为人们所感知的虚无飘渺的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3而却主宰着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它的本质是“无”,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种“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认识对象是物质及其规律,而首先是“道”。
只要认识“道”,便“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四十七章)。
❖通常所谓知识,对于“道”是有害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主张“绝学无忧” (四十八章) ,“复归于婴儿”,即所谓“归真返朴”境界。
❖在哲学,老子肯定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着。
他已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现象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相反相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十二章)。
智愚、权益、美恶、强弱、胜败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他制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三十六章)。
3❖“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种,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这些见解,历来为兵家和政治家所重视。
《老子》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对古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子对统治者的批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认为暴力镇压不可消灭人民的反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反对暴虐的统治者:“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提出的社会方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为乱。
”(三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者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4. 庄子❖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安徽蒙城县,又说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子的年龄略小。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与老3子并称老庄。
❖庄子及其门人著有《庄子》。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老庄神化。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诏称《南华真经》。
❖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汉代流传的《庄子》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但留存的只有三十三篇6万5千多字。
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分内、外、杂篇。
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3《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的。
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一、《庄子》内容提要❖《庄子》的中心是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追求精神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追求自由:“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抨击天下无道:“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主张无为:“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是非的相对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反对虚伪:“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主张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抨击大盗:“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宣扬无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意蕴无穷的庄生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二、《庄子》哲学思想简述❖《庄子》的思想很丰富,《庄子》的表述很艺术,对《庄子》的思想不乏误解与曲解。
❖(一)崇尚道❖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天地万物生于道,天地万物体现道,所以,人的一切要合于道,不能违背道。
❖(二)追求自由:❖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庄子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养生主》)。
❖庄子写训马:“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蹄》)。
(三)抨击无道❖庄子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庄子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人间世》)。
❖正是孟子说的“率兽食人”。
❖庄子说:“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并与仁义而窃之”。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四)是非的相对❖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庄子讽刺说,不了解这个道理的叫朝三:“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齐物论》)❖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