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与中医健康评估
中医体质辨识与 中医健康评估
*** 主任中医师 成都市名中医 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 推广项目专家组成员 成都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小组成员
前
言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医疗体制改革, 其中心思想是,让医疗服务惠及民生,把医 疗重心整体迁移,减少重大疾病的医疗开支, 使社会能够真正进入到和谐安定的文明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的社会的医疗服务一定是 注重预防,这个预防的含义其实包括着主要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没有疾病的时候应 该积极地预防,杜绝一切导致疾病的因素。 第二个是有了疾病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早期治 疗,不让疾病向更为深层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体质:
体质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人 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 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掌 握人的体质特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在我国古代和西方 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各种体质学说, 体质可以按照人的形态,功能或代谢特征 进行分类。”
——引号内文字摘自《辞海》1979年版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 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 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 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 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 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 阳之下随随然。钛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 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 少阳之下栝栝然。”
返回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系统介绍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 质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性文件——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
第一部分:中医体质辨识的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总
体介绍 第三部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系 统介绍 第四部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 判断方法介绍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在论 述了五形人的特点之后又总结道: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 相欺者是也。” 《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阳二十五人》在之 后的继续论述中,又介绍了一些人体功能状 态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形态与色泽的相得与 否等等),以及五形人的发病情况,以及对 于五形人的具体诊治情况。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 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 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 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 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 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 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 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倒数第一段经文: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 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 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 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 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 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于热争者,导而 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 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 约毕也。”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 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 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 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 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 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 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 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 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 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 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 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 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 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 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 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 阳明之下,兀兀然。”
从中医临床看中医五行体质的特点
木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风性的特点,善动、易变;得 病容易出现晕眩、痛处游走不定等等特点; 火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热性的特点,善热、易红;得 病容易出现生疮、红肿疼痛等特点; 土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湿性的特点,善润、易腻;得 病容易出现沉重、腻滞、缠绵等特点; 金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燥性的特点,善干、易裂;得 病容易出现干燥、结燥、龟裂等特点; 水形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自然寒性的特点,善冷、易凝;得 病容易出现寒冷、疼痛、苍白等特点;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各项适宜技术,要在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中,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关键在 于它所具有的防治疾病的疗效。 而要提高中医疗效,就必须要有中医的辨 证作为前提。 中医在使用各项适宜技术时,必须根据具 体证候上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和治疗 才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因此,要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利用好中 医各项适宜技术,就必须要有各项中医相适 宜技术所针对“证候”这个治疗对象。这是 提高中医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疗效的关键 所在。 因此我们力推在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 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的时候,必须建立一 个有鲜明中医学特色的、根据证候状态而设 立的健康评估体系。只有在这样的评估体系 之下,中医各项适宜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目前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健康评估 主要包括有中医体质辨识、以及中医健康信息 和健康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即通过辨识和分析 对人体的体质状态和证候状态做出评估。
(在国内还有关于中医经络状况评估【北京中医医
院治未病中心】;热成像原理所做的脏腑经络状况
评估【成都中医学院治未病中心】)
中医健康评估: 是对人体的体质和证候特点进行的评 估。 从总体的体质特征和总体的证候特点 进行评价, 同时对其所造成的体质和证候变化的 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医进 行准确地辨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 医药的相关服务内容已经逐渐开始融入到公 共卫生服务领域。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现 在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 技术规范》的试运行。 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中医药学在公共卫 生体系中的服务作用呢?
首先是中医学有实实在在的公共卫生服务 技术。 这些技术首先是中医简便效廉的各项适宜 技术,比如刮痧术、推拿按摩术、洗熨技术、 灸疗术、针刺技术,以及各种药疗、药膳技 术等等。它们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疾 病早期,以功能性改变为主的疾病进行有效 的治疗。彰显着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强 大作用。
提 纲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二、中医健康评估简述 三、中医健康评估与中医体质辨识的互补 四、我们的建议
结
束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一、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体质的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 中医体质辨识的具体临床应用问题概念和中医对体质认识的渊源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唯有加大社会的公 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让各种重大性疾病 能够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有效控制和 化解。因此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多数文明国家都已经积极行 动起来,积极地进行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工作。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所具有的治 疗技术和各种养生防病措施得到了世界的公 认。其所具有的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优势更 是有目共睹。 同时中医养生防病理念和中医治未病思 想是最具有公共卫生文化理念的思想。 因此,应该在现今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 当中,积极地把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各项适 宜技术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去。
返
回
背景资料
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的 制订工作自2006年6月启动,由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中华 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
该标准的制定综合应用了中医体质学、 文献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 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多学科专家反复 论证而建立,并在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 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带领的国家 “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 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该标准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探索了 中医标准的方式途径和特点规律,丰富了中 医临床诊疗标准的内容,其示范引领作用可 为中医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具有实用性和 可操作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帝内经· 灵枢经· 阴 阳二十五人》最后两段阐述五形人分类在临 床上的具体应用问题的经文: 倒数第二段经文: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 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 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 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不泽者, 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 可以知逆顺也”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 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 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 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 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 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 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商之人,比 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通过评估和原因分析,让中医 医生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证候状态 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各项中医 适宜技术(包括健康教育)达到有 的放矢地治疗和调理的效果。 这是中医健康评估在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中的价值所在。
下面将从中医体质辨识角度入手,逐步对 中医健康评估的内容和相关中医原理进行阐 述,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医体质辨识的由来是怎样的?
——介绍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辨识
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体质,是按照中医 理论对人体生命现象规律的观察,进行归 类所得出的各种体质特征。比如阳热体质、 阴寒体质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关 “五形人”的体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