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方法上的有着一定的创 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创建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进程。 一是通过引导, 使与家
4
长形成共识, 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 倡导做人放在第一位, “要成材, 先成人” ; 二是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倡导学会学习、终身学 习的理念。三是在内容方面,我们不仅有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而且增 加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四是在渠道上,除家庭教育讲座外,还利用了 校园网、阳光教育平台、电信手机终端平台,还利用了校报、《指南》等。五是 在方式方法上, 开展的值周班工作、 班级环境区承包制工作,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 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弊端, 并通过感动身边人物的正面引导, 采取多元化评 价机制,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理论之五: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 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 1976 年在他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地论述 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 命的或无生命、 宏观的或微观的。 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 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 这个相同原理是各 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自组织成为协同系统。
也正是因为这一课题侧重于行动研究, 所以课题的进展也就有效地推动了特 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进展。
(二)问卷调查,为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 习习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 见附件二 ]
2011 年 10 月对当时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习惯、 学生习惯和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并撰写出 调查报告。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 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 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 教育作用、 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 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 在探索学 校特色的途径时,于 2011 年 8 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2
3. 案例研究法。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实际,以典型学生群体为素材,并通 过具体分析、解剖、实践,促使人们进入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特定情景,寻求 解决家校合作的具体方案。
4. 经验总结法。对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整合家庭及学校 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合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2. 主体性原则: “家校合作教育” 研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发 展及可持续发展。 3. 实践性原则: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实践过程,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过程 及研究的成果均应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 系统性原则: “家校合作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家庭及学校教 育资源的统合, 又有教育理念、 教育形式及教育途径的探索, 研究过程中需要统 筹协调各种教育因素的关系。
8. 上课笔记、听讲、思考、回答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不记笔 记,不认真听讲,不思考问题,也不回答问题,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这里有习惯 与能力问题,也有小学的遗留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学习习惯问题。
9. 作业习惯与作业订正是学习困难学生要突破的难点, 存在为作业而作业的 问题,订正作业没有做到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家长和教师都存在责任。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拓展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推动了创建家校 合作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
初步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 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 校教育应齐抓共管, 以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抓手, 同时兼顾学生的青春 期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要主动接受家长对学校管理的 参与、监督,改进学校的管理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
(三)理论之三: 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 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 家庭这种初级群体, 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 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 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 家庭以 “缩影” 的 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 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 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 家校合作就是指对 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校 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 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1
(二)理论之二: 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 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 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 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 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 的。
由于调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 所以统计分析工作量很大, 有些问题是定量分 析的,有些问题则是定性分析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 学生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根源。 孩子对时间观念 淡薄,生活中更不可能做到雷厉风行,处事不严谨、无条理,从而导致晚上作业 拖拉。正常情况下,我校的非毕业年级作业量应该在 1 个半小时以内。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 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 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 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 更多侧重 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 致的最佳方法。 2. 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 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课外 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 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 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 内容、形式与方 式。
(四)理论之四: 刘翠兰在《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一书中认为,目前在 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 突出表现在: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方法不科学, 教育内容偏差等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学 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 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 学生自我服务、承担家务情况不容忽视,导致责任、自主意识薄弱,依赖 性强。独生子女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明显体现, 家长的包办养成了孩子的生活散漫、 依赖性强和懒惰的习惯。
3. 不认真和没耐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 这种认真与无耐心也应该与生 活习惯紧密相关。
4. 家长的奖励方式存在偏差, 家长的奖励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偏差。 家长的物 质奖励超过精神奖励, 这违反了奖励以精神为主、 物质为辅的原则。 在统计过程 中,经常发现孩子希望的是精神奖励,而家长给予的却恰恰是物质奖励。
3
3. 2011 年 12 月,根据调查反映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总题, 制定《家庭教育指南》,并发放给学生家长。制定《学校教育指南》,并发放给 每一位教师。
4.2012 年元月、 6 月,两次电话回访家长,对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征 求家长的学校的建议和意见。
5.2012 年 3 月,召开阳光教育平台经验交流会。 6.2012 年 6 月,开展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及征文评选活动。 7.2012 年 8 月,在班主任中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征文活动。 8.2012 年 9 月,启动月评感动身边人物活动。 9.2012 年 11 月,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摒弃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 《生活即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 征求家长对学校办学的建议和意见。收集意见共条,交有关部门分部处 理。 11. 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校园网开通了《家校共育》、《投诉建议》 等栏目,学校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知识、互相沟通、友好交流。 (五)课题的检测反馈阶段: 自 2013 年 3 月— 6 月。各课题组成员上交材 料,重点是各班主任上交阳光教育平台互动材料及家校合作教育个案材料。 (六)课题的结题: 结题报告是在各小组上交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对照课 题实施方案, 重点回顾课题实施各阶段的进展, 实事求是归纳课题研究的成果和 查找研究的不足。 2013 年 9 月底,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则
(一)方法: 1. 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 学习习惯、 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等情况,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 2. 行动研究法。研究者直接参与实践,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 内容、渠道、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此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 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一般来说, 生活习惯存 在问题的学生,学习习惯也相应的存在类似的问题。 2. 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认真、 仔细、有耐心, 也必须反映在学习中是 否认真、仔细、有耐心。 3. 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选择,对子女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4. 家长中存在着忽视对子女奖励的现象, 还存在着对子女的表扬金钱、 物质 奖励过多的倾向,而子女往往希望得到的只是口头表扬。 5. 家长对子女教育中, 打骂现象比例较高, 要占 1/3 以上, 子女对家长的唠 叨、拿别人和自己比较最为反感。 6. 家长教育情感沟通中存在着两大契机, 一是孩子生病时父母的照顾, 二是 给孩子过生日。 7. 家长对子女的理解、宽容、鼓励比责备效果要好得多。 8. 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极为深刻。 9. 教师忽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检查。 10. 教师对学生作业前的预习、作业的订正缺少指导和检查、督促。 (三)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向家长发放了《家庭教育指南》,向教师发 放了《学校教育指南》。对纠正家庭教育存在的偏差、改进学校教育存在的问 题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 见附件三 ] 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是: 1. 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生活有规律的良好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