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综合应急预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应急预案编号:HSHG001应急预案版本号:第二版辛集市海顺气体有限公司(辛集市海立医用氧气厂)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辛集市海顺气体有限公司颁布日期:年月日批准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了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本预案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工作人员及其认可的专家组评审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即日起实施。
希望全体员工积极贯彻落实,并认真进行演练。
批准人:发布日期:年月日目录 (8) (8)1总则编制目的为了预防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规范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管理,当发生安全事故危及企业及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有效的抢险、抢修、实施救援,从而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损失的目的,本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工责任、降低损失”的原则,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6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2】52号)(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11】第591号)(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令)(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9】第17号)(7)《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8)《河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15号令)(9)《河北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冀安办【2009】第13号)(10)《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12)《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13)《危险化学品名录》(2010版)(14)《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15)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2007)(16)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1年第一版(17)《安全评价报告》适用范围本预案只适用于本单位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响应级别为二级及二级以上的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体系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
一级预案: 本综合预案二级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包括:(编制具体的现场处置方案)具体如下图所示:应急工作原则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统一指挥、快速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分级管理,预防为主,科学施救的原则。
a)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迅速组织救治的原则。
在处置生产安全事故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对危及生命的人员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组织救治与抢救。
b)一把手负责,统一指挥,快速反应。
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一把手牵头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全面负责的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生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
一旦发生事故,确保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
c)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遵循属地化管理得原则,由本车间、本部门第一负责人统一指挥,立即启动部门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进行处置。
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同时,报告上一级部门;对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和帮助。
d)要体现分级管理的原则,不同层级的岗位对不同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应有不同的应急反应和应急组织。
公司级事故预案由安全部负责管理,每年组织两次学习和演练;车间级预案由各车间管理,车间主任每年组织一次组织学习和演练;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由各组长负责管理,组长每季度组织一次学习和演练。
e)预防为主,科学施救的原则。
在强调科学应对、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的同时,要特别注重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做好经常性安全检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尤其要从法规上、制度上、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安全建设,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2事故风险描述单位概况辛集市海顺气体有限公司和辛集市海立医用氧气厂位于辛集市田家庄乡经济开发区,北侧是养鸭厂,东西两侧为闲置工地,南侧为开发区公路,企业从业总人数为2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5名,安全员2名,生产一线工人16名。
生产工艺主要是空分制氧、制氮,二氧化碳、氩、医用氧分装。
主要产品:日产4000NM3工业氧、4000NM3氮、1500NM3医用氧、2700NM3二氧化碳、1300NM3氩。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根据行业特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毒性和腐蚀性化学品,可能发生的事故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泄露事故。
因氧气为强助燃气体,如果发生泄露,再加之遇到可燃物,有可能引发火灾。
因全厂安全防护距离合乎国家规定,厂房构建均采用钢铁结构,无可燃物,所以即使发生火灾,范围不会波及到厂区以外。
因气瓶属于高压容器,遇热遇火有爆炸危险,波及范围不超过本厂区。
低温储罐作为液氧液氮液氩的储存设备,如果阀门失灵,可能存在外泄风险,波及范围不会超过厂区。
通过对整个生产与贮存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确定本企业危险源为:空分制氧,液氧、液氮、液体二氧化碳、液氩储罐,充装排,氧气瓶共4个危险目标。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见下表: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物质氧在上述表(GB/18218-2009)表2中所列物质之列,设置1台15m3液氧储罐、一个50m3氧气储气囊、130瓶40L氧气瓶。
氧的实际量:a、一台15m3液氧储罐:气体总体积V=15m3,储罐压力为P=×106Pa,T=-180+273=93K,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式PV=nRT,R为气体常数R=。
可得,n=(×106×15)/(×93)=13579mol,氧气的分子量为M=36,根据n=m/M,因此可得出,最大储量的质量为m=13579×36=488876g≈。
b、一个50m3氧气储气囊:气体总体积V=50m3,储罐压力为P=×106Pa,T=25+273=293K,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式PV=nRT,R为气体常数R=。
可得,n=(×106×50)/(×93)=2079mol,氧气的分子量为M=36,根据n=m/M,因此可得出,最大储量的质量为m=2079×36=74852g≈。
c、130瓶40L氧气瓶:瓶库内氧气最大储量为130瓶,每个气瓶容积为40L,气体总体积V=40×130×10-3=5.2m3,气瓶压力为P=11×106Pa,T=25+273=293K,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式PV=nRT,R为气体常数R=。
可得,n=(11×106×)/(×93)=23481mol,氧气的分子量为M=36,根据n=m/M,因此可得出,瓶库氧气最大储量的质量为m=23481×36=845319g≈。
因此,氧总质量为++=。
具体氧气的储存情况见下表所以,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不存在重大危险源。
因此本厂配有深水井一眼,消防水泵两台,地上消防栓三个,消防水池一个,干粉灭火器18个,库区设有防火沙,防火锹。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机构由指挥机构和应急抢险机构组成。
如图所示:指挥机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3.2.1指挥机构的构成应急指挥机构由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三部分构成。
3.2.2工作任务及职责3.2.2.1总指挥的工作任务及职责a负责应急救援的全面工作b负责向上级部门的汇报工作。
c组织制定方案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d 组织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e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
f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3.2.2.2副总指挥工作任务及职责:a 协助总指挥工作;当总指挥不在时,全权代理其工作b负责应急求援人员的培训工作c负责应急预案的制订、修改及应急指挥工作。
d负责危险目标的管理工作。
3.2.2.3成员的工作任务及职责a 负责生产协调,组织救援队开展各项应急救援工作b 负责发生事故时的保安戒严及治安工作。
c 负责现场抢救一切事宜。
应急抢险机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3.3.1应急抢险机构的构成应急抢险机构由抢救组和后勤保障组构成。
3.3.2工作任务及职责3.3.2.1抢救组:a负责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抢救b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厂区的正常秩序c负责事故现场警戒区域的管理工作d负责对各类受伤人员进行急救治疗,组织护理3.3.2.2后勤保障组:a负责救援工作的动力、能源、药物和装备物资的供给及后勤保障工作b负责救援通讯网络的畅通,负责向有关部门的情况报告c负责事故现场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及维修d负责家属及上级部门人员接待工作4.预警及信息报告预警通过视频、巡查人员等发现事故苗头,采取两级预警行动:一般事故由发现事故第一人向企业领导报告,采取措施自救;重大事故由企业领导尽快做出事故信息判断,向市安监部门报告,请求社会支援救助,同时责令应急队伍待命,调集应急物资维持现场秩序,组织人员撤离疏散,切断事故现场电源、阀门,禁止在事故区通行并通过广播发出警报。
信息报告a信息报告与通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b 上报内容:应包括我厂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及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c信息传递后勤保障组组应及时通报企业周边企业、社区、学校、居民等本单位外人员和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