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我国人口规模_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

新时期我国人口规模_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

新时期我国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周婧苑(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610100)【摘 要】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重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呈现出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衡、人口流动等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有着深远而长期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一、我国的人口规模变化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我国人口规模的变化人口规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总量。

1973年以来人们对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们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1975年为2.313%,到1984年进而下降到1.081%。

1985年以后,人口增长出现反弹。

198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1%,到1987年回升到1.616%以后几年虽然有所下降,但都保持在1.04%以上。

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和育龄人群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过高,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48亿。

(二)、我国人口规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1、土地资源不堪重负,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经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持续稳定供给的人口数量。

对照我国人口总量以及土地资源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土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粮食问题日益凸显,粮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大问题。

我国的人口在突破13亿之后还在不断增加,而耕地数量却在不断地无可挽回的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巨大。

2、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9年,中国总劳动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1400多万人,比2005增加100万人。

2007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与自然减员只有1000多万,供大于求达1500多万人,矛盾十分尖锐。

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此把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分为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和人口结构的空间变化趋势。

(一)、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1.03%。

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9%。

显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

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在诸多的人口问题中,人口与(经济)发展通常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

1997年,哈佛大学两位教授DavidE.Bloom和Jef-freyG.Williamson利用经济增长模型,以东亚人口和经济发展为例,从人口变迁的历史角度论证了这个问题。

研究指出,在人口转变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变,因此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使人口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下降、抚养负担加重,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即生育率开始下降进入生育率转变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减缓,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阶段;当生育率下降到与死亡率水平相当,人口趋于稳定、趋于静止,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都趋于常量,趋于不再变化,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中性。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发展和建立了人力资本经济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及相关的实证研究指出,人口教育和人口健康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越来越明显的效用。

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从纵向历史数据看,自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以后,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朝着有利经济发展方向变化。

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一个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期,即所谓的“人口红利”或“人口机会窗口”时期。

从横向的地域上看,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

从人口的角度看,这些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素质处在优势之位。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人口抚养比低而人均GDP高发展最快;贵州、西藏等地人口抚养比高而人均GDP低且发展较落后;同时发达地区也是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最高的地方。

综上所诉,保持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变化及其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这是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的重大突破。

从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现实来看,两个转移将是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两个转移: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第一个转移: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我国西部地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而东部地区则处于富余状态。

第二个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农村人口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率,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行的用工制度将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从而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由于各地区基础不同,起点不一,政策有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近期不会有改变。

随着以股票、房地产、期货市场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兴起,城镇劳动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

因此,今后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将继续增长,省际人口迁移流向在短期内仍将以内陆向东南沿海为主。

(三)、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由于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这里我们主要讨—47—论一下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迁入地(城市)的影响。

当然,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积极的影响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城市中如建筑、纺织、化工、环卫、煤炭等一些“脏、累、重”且待遇相对较低的行业,出现了“招工难”,流动劳动力很好地缓解了此类压力。

同时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流动到城市邻近地区,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与此同时也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通过纳税、交纳管理费等方式,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第二,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与农村之间资金、物资及人员的交流来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问题(一)人口素质还需不断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是衡量人口素质的最主要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指人口群体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由两部分构成: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和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

前者指的是人口从各种途径学到的种种知识,后者则是指人口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得到很大提高。

到20世纪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覆盖到了85%的人口地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7年10月,教育部召开记者招待会上介绍:2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发展呈现不平衡状况,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明显低于中东部尤其是东部地区,农村地区普遍大大低于城镇。

我国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较大。

以此同时目前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当代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这主要表为: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

二是人才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不能有效对接。

造成人才过剩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情况,与此同时人口素质存在“逆淘汰”。

“逆淘汰”一词源出高尔顿,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社会对人口的逆向选择,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汰的现象。

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要遏止人口素质的逆淘汰,就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特别是人口流迁使得人口正淘汰的机制力量变得强大起来,使区域人口成为开放系统。

当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以后,他们会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无形之中素质得到了提高,如果他们被城市所接纳,将在城市中沉淀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人。

即使有一部分人返回农村,其结果也是积极的,他们会将城市的新思想、新观念带回去,开拓当地人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得到优化,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李树茁,姜全保,(美)费尔德曼.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邱晓华.邱晓华:中国经济新思考[J].中国经济新思考,2007-2008[4]中国人口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方向新等[M].红旗出版社,2009[5]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刘恒中.论中国大发展:八亿农民变市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2008(上接第68页) 事情是这样的,埃及皇帝托勒密于公元前51年驾崩,遗命年方10岁的儿子托勒密十三世和17岁的女儿克里奥帕特拉为共同继承人,并要求两人结婚。

而事实上,他们俩都想独自控制整个国家,最终,他们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最初,克里奥帕特拉为了赢得这场角逐首先拉拢的是恺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