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园软暴力的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内容摘要】在当今的中小学校园内,软暴力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行动起来,警惕和遏制校园软暴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为此,本文试就当前校园软暴力的表现、危害、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遏制校园软暴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园软暴力和谐校园心里健康和谐发展当前,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教师体罚学生等“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
“硬暴力”几乎销声匿迹了,但是另一种“软暴力”却又有抬头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校园软暴力。
校园暴力是个沉重的话题,软暴力有很强的迷惑性,让人不容易识别和判断。
软暴力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貌似合法,还给人留下办法多能力强敬业的假象。
这种无形的校园软暴力,在校园里每天都在上演,却绝少有人关注。
调查显示:罚抄、语言讽刺、写检讨和保证书等现象依然存在,学生中5.3%左右的同学被罚抄过,8.7%左右的学生被教师语言讽刺过,11.5%左右的学生写过检查或保证书。
有人将校园软暴力归纳为十种表现:语言伤害、乱起绰号、揭短取笑、班会批评、集体评议、推举“最差”、传唤家长、孤立冷落、随意定性、怀疑诬陷等。
校园软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认为,校园冷暴力比体罚更加伤害学生,孩子要么产生“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外一种是“暴发性人格”,会给社会带来直接影响,例如有的孩子受到这种软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
软暴力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发展成社会隐患。
也许有些教育者会忌讳这个话题,可是现实状况真是堪忧,只有直面现实,认真分析校园暴力的原因,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校园软暴力的归因分析软暴力之所以在校园里盛行,有其深刻的原因。
本来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美好的,但现在却日趋冷漠,校园里面杀气戾气十足。
随便上网一查,就会发现很多发生在校园里的杀戮的事件,每一场杀戮的背后,都有软暴力的影子。
校园软暴力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传统观念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种对教师职能的诠释,认定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权威者。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所做的一切,不论正确与否都被视为合理化和合法化。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并在施教过程中体现出来。
有些老师热衷于分数,因为分数背后是先进、考核、评职晋级等现实物质利益,诱惑力很大,况且对学生也无需作长远打算,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榨出来,什么措施管用就用什么。
2、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职业压力更大。
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的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
另外,忌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问题。
过大的压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师的言行过激,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为。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各类特征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严重,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与同学说话,不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这些原因也比较容易使老师生气,使他们受到老师的批评。
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认识不到软暴力非法本质,虽然难受,但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不受到软暴力危害的权利。
4、家长对软暴力的默许。
一直以来,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敲打”表示理解,即使在教师施教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也被认为是由受教育者引起的,对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有些家长总认为用暴力来教孩子是不对的,但对于软暴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是默许。
种种的原因,无形中给予校园软暴力一个容身的空间。
二、遏制校园软暴力的对策校园软暴力成因很复杂,但无论何种原因,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灵魂的工程师,都不允许对学生施以精神惩罚,没有什么比让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更重要的了,所谓的“严格要求”决不能成为校园软暴力的通行证。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校园软暴力。
1、坚定信心,提高认识,立素质教育观念。
办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血腥的升学率,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灵活改变自己应对艰辛生活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绩如何,要看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但培养人才不能有饽于教育规律。
规范办学行为,杜绝校园软暴力,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新人的现实需要。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顾及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确立素质教育观念,要对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负责任。
2、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人才观,正确评价学生。
脱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是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行体罚的直接原因。
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成长,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即使是学生真的犯错误,也应该把惩戒的出发点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上。
要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的管理,力戒形式主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更多的走进生活开阔视野,张扬个性发展自己。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
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长教师知识和提高教师能力的力度,为教师职业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除了要通过教育制度的调整来降低教师的压力外,还要建立健全教师的心理教育机制,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心理学知识,有效进行自我调节。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形象,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召和熏陶学生。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4、提高教师的法制观念,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力度。
校园冷暴力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体罚,但其具体的界定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对待教师的冷暴力仍显得苍白。
因此,国家必须加快步伐,用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确保类似情况的少发生,加强法律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确保教师职业的纯洁性。
从教师自身而言,必须不断加深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树立法律观念,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本职工作,坚持依法执教。
5、建设和谐的沟通渠道。
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学生,都应该平等对待,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有一颗敏感的心。
不要因为学生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而使用软暴力来伤害他们的自尊,使之原本激情飞扬的性格变得抑郁、自卑、丧失自我,甚至成为自暴自弃的人。
当然,老师是人不是神,老师也需要社会、家长、学生的理解,教学是双向的活动,需要学生的相互配合。
这些都需要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
现在,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有时不经意间也会说错话,出一些差错。
但应该相信,绝大多数老师说话做事不会故意跟学生过不去。
像前面讲到的那位女生,可能跟班主任有一些误会,那名女生最好能跟老师直接沟通,也许问题早已解决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无数事实证明,老师无意中的一个微笑,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赏赐的话,都有可能给学生带来终身的受益,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
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语言尖刻、态度粗暴,使用软暴力,会给学生造成一辈子的痛。
6、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学会爱的艺术,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能爱那些有问题的学生的老师更是神中之神。
在谈及教书育人问题时,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身为老师,不是一定要为学生付出多少、做多少好事,而是最起码不能公然羞辱任何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的基本爱心所在。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批评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的,要避免批评时用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实现与学生情感的共鸣、脉搏的共振,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虽然我们的有些学生学习并不优秀,分数也不高,但他们或有一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心灵;或能歌善舞;或能在校园的田径场一展风采;或能在书法绘画比赛中大显身手;也或许真的是一无是处,但至少还有一颗向善的心……只要老师细心地、充满爱心地像关心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样关心呵护她们,就一定能发现除了紧闭的大门。
总之,校园软暴力与教育的目的、规律是不相容的,是有违师德的行为,是应该坚决禁止的。
纠正教育过程中的校园软暴力,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和抓实抓好的工作。
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民主、科学、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只要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参考资料】1、JosephP.Hester,《应对校园暴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陈晓荆,《心理干预与预防校园暴力》,闽江学院学报, 20093、王祥修,《教育软暴力现象分析》,学术论丛,2009年第5期4、董光恒、郭俊汝,《警惕教育“软暴力”》,《安徽教育》,20035、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