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 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 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 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 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 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 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 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 “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注意:井田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区别 1、性质: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 2、生产形式: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封建社会以家庭为 基本单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产品分配:井田制下奴隶主占有全部产品;封建土地制度下农 民有独立身份,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
史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
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
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 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问题3:据史料三分析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何特别重视“稳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 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种 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 法,D为曲辕犁,C为灌溉农具翻车,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例2(2013·江苏单科·T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 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 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 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选B。A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说法错误。C中“ 随葬必备品”、D中“最早出现于”的说法,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 映。而成套铁农具出现,有利于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 力水平。
(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 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 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 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例1(2015· 天津文综· T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 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 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
(3)经济重心南移: 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 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 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例4(2015·全国卷Ⅰ·T27)表1
唐 河南 15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宋 16 明 2 清 1
江苏
7 )
8
17
49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选B。理解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说一说:
例5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问题1:史料一中画线部分主要论证了什么现象?
注意: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 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它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 春秋战国,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注意:1、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 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 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 2、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 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 的小农经济。
想一想: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三者的相
同点有哪些?我们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相同点:1、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2、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3、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 眼前利益。 4、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 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 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 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的起源
(一)有文献记载的关于我国农业起源的传说有以下四种: 1、轩辕氏,既黄帝,是农业的创始者,在《史记· 五 帝本纪》中有相关的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 艺五种”。 2、后稷,名弃,即周民族的祖先,是首创农业的。 在《诗经》里就有很多篇章歌颂他的功德。 3、柱,是烈山氏之子。此说见于《左传》(昭公二 十九年)。 4、神农氏,史书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 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 之神农也”。
[注意](1)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种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唐朝后期与宋代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彻底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 公有制。 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
例6(2014·海南单科·T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 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选C。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人口 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 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C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 错误。 例7(2013·全国卷Ⅱ·T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选D。宋代弱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A错误。材料说 明的是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流民问题,B可以排除。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 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说法错误。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 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 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 例8(2012·全国卷·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 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选C。从题干的关键信息分析判断C正确;题干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豪强抑制而A体现的意思与 题干矛盾,因此A错;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 B错;D说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这一说法错误,故D错。
(四)世界三大农业中心
1、西亚、北非、南欧中心 2、东亚、南亚中心 3、新大陆美洲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 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自然经济。
(二)农业起源的条件
1、人类的进化 2、天然食物的不足 3、采集经验的积累和丰富 4、农业本身的条件:⑴生产工具⑵贮藏条件 ⑶氏族组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农业起源的地区
1、黄河流域:⑴前仰韶文化阶段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李家 村文化、大地湾文化 。 ⑵仰韶文化阶段的大型定居农业村落遗址 。 2、长江流域:⑴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 ⑵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南道县王蟾岩遗址 。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 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 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 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 最主要因素。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 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 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