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2-04-28T09:50:24.84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许惠珍
[导读]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常乐中学许惠珍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能运用自如地把备课中丰富的教学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传授给学生,尽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他们总有共性的东西,掌握了共性,也就掌握了规律。
下面我来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上的一些见解。
一、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
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例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性质时,提问学生如何做辅助线时在学生正确作出辅助线后,(我思考后不能正确作出),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这样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最后指出通过作辅助线把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处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的一种想方法。
二、互动式的艺术
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再仅仅为新课的铺垫服务,它更多的关注于如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同时,教师必须把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控制权,在互动中,要放得开,收得住。
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
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
三、评价的艺术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
我们主张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
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加以肯定、表扬、鼓励,回答错误时,不能挖苦言语,你有没有听课,用“你真笨”等带刺,伤害学生的自尊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的评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迸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的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迸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迸行。
四、课堂反思的艺术
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
“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
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教师要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教学艺术探讨永无止境,还有很多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