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逐渐形成了一种专业性质的心理健康活动,即专业人员对有心理困惑或心理失常的求助者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原理,通过心理商谈,就具体问题向求助者提供建议或辅导,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出决策,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进而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其中,以遭遇心理疑难的平常人为对象的一种教育性的助人活动称为辅导,以遭遇心理困扰的平常人和心理异常者为对象,兼具辅导与心理治疗功能的活动称为咨询[1]。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现代行为科学中较新的一门学科,它从西方引入我国成为一门心理学应用学科与服务工作,在中国的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十五年的历史,在香港只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也不过是四十余年。

近年来,心理咨询和治疗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和趋势,为此,郑日昌、常永才等国内学者都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第一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整合趋势一、整合的倾向在心理学发展短短百余年的历史中,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各有建树。

从弗洛伊德创立心理分析学派至今,心理治疗的各种学派、体系不断涌现,交叠更替。

在美国,1959年哈珀(R.A.Haper)认定有36种心理治疗的体系;到1976年,帕洛夫(RT.B.Parloff)发现共有130余种疗法;到了1986年,卡拉瑟(T.B.Karasu)则报告有多达4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2]。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每一种学派又衍生出多种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在发展初期,各派互相排斥,门户甚深。

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学者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能在所有情境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3],其效果或各有所长,或无显著差异。

于是,人们逐渐抛弃门户之见,打破学派林立的局面,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不拘一格。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这样,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朝向一种兼容和整合化方向迈进了。

从不同的学派来讲,每一学派都在致力于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

与此同时,他们也向外吸收一些于己有利的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

相比之下,吸收外来的方法技术的倾向更为积极。

心理分析学派的许多治疗和咨询者运用了行为学派的某些方法[4],而行为学派的治疗和咨询者们也在不断吸收和运用其他学派的方法充实自己[5]。

在美国, 持有该立场的临床心理学家已经于80年代成立了一个专业组织——整合心理治疗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sychotherapy Inergration , SEPI)办了一种专业刊物——整合与兼容心理治疗杂志(Journal of Integrative and Ecletic Psychotherapy)[6]。

Eclectic这里被译为“折中”,在60年代,折中主义还是一个不大受欢迎的字眼,而到了80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称自己奉行的是折中主义。

有人对美国自1974年以来的十五年的临床心理学研究作了回顾总结,发现近50%的都是兼容取向[7]。

还有人对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所作的调查发现,有68%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兼容学派[8]。

方法上的兼容导致了理论上的整合(integrative),所谓整合是指将不同的理论作更高层次的统整和综合。

从兼容到整合的过渡,是寻找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共同要素(common factors)。

兼容模式的代表人物是Lazarus和Beutle,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eitman和Patterson。

虽然方法兼容目前已经相当普及,但是理论整合却并不十分成功。

正如Lazarus [9]所言,对理论的统整并非今人的能力所及,而对共同因素的寻找已有所收获,几乎所有学派都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10],甚至认为治疗关系可以作为整合辅导理论的基础。

但他同时又指出,只有对治疗的哲学与理论有一致的看法,才能对治疗的实务有一致的看法。

二、趋向整合的原因纷繁众多的心理治疗学派,曾经经历了若干年的相互隔阂与对立,争论与竞争,近年来则出现了趋向整合的局面。

贝特曼等(B.D.Beitman et .al)认为其原因为:(1)各种疗法剧增;(2)单一理论存在不足;(3)各种疗法效果相同;(4)通力寻求治疗成功的共同因素;(5)强调病人的特点和治疗关系;(6)社会政治对心理治疗提出的现实要求[11]。

其他研究者也曾讨论过出现整合倾向的原因[12]。

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来看,当前出现整合倾向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同疗法功效相近心理治疗的各家各派理论众说纷纭,主要是围绕着理论观点上的不同看法进行的,但在治疗结果上,都可以用疗效代言。

一些将不同的心理治疗、咨询方法与控制组和安慰剂组进行实验性比较的研究发现,治疗组疗效显著[13][14]。

此外,对于不同来访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与咨询的研究也表明,各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方法的效果是十分接近的。

例如,在一项使实验者减轻愤怒的研究中,合理情绪治疗和格式塔的治疗方法都可以使实验人员的血压下降,并使其情绪得分下降,这一点远比控制组人员变化显著[15]。

另一项采用认知治疗方法和行为治疗方法对社交焦虑人员的训练研究表明了两种类型的方法均有疗效,并且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别。

对于性行为障碍所进行的系统脱敏治疗、性心理治疗和合理情绪治疗的训练的一项比较研究,发现几种方法在不同的方面对性行为障碍都有所贡献[16]。

另外,来访者中心疗法与其他方法比较,疗效也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降低多种焦虑方面,来访者中心疗法对于外向的来访者更为有效,而合理情绪治疗方法对于内向的来访者更有效[17]。

世界著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研究者,美国的加菲尔德(S.L.Garfield )指出: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心理失调问题更为有效。

但总的看来,各种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不同疗法之间很难发现疗效的差别。

他的这一观点,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界是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各种理论与学派的不同疗法在竞争中并存于世,也表明了它们具有各自的生命力。

(二)不同疗法各有千秋心理治疗学派众多,其中大量的学派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涌现出来的。

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如此众多的学派,其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将使专业人员感到目不暇接。

但是,纵观近年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虽然有几种主要的治疗体系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却没有哪一种治疗学派能够在此领域中占据独霸一方的绝对优势地位。

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哪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来访者、所有问题和所有症状。

由此,心理治疗各个学派经历了深入的自我反省,认识到各自所钟爱的理论之不足。

从而各个流派开始了对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再思考,逐步开始为弥补自身不足而取长补短。

在技术方法上也开始了较为灵活的各种方法结合运用的尝试,在理论上,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以寻求更为统一和综合的模型。

(三)寻求影响治疗成功的共同因素由于认识到各种疗法都远非完善,各有短长,又由于研究证实各种心理治疗的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这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心理治疗可能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东西,他们在影响着治疗的变化过程。

因此,寻求心理治疗中的影响疗效的共同因素成为80年代以来心理治疗研究中的重要趋势,而这种研究趋势又对整合的总体发展趋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四)现实社会的要求单一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不足,不同心理治疗的疗效相似,不断发展的社会又要求心理治疗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心理治疗的各派治疗者如果不相应地作出某种改变,就可能失去来访者的信任和支持。

社会的压力也使得专业人员不断调整治疗方法以适应和满足来访者的需求,对心理治疗整合的模型的探索,也代表了专业人员对社会压力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新理论一、多元文化主义20世纪末,世界进入所谓后现代社会,通过全球性的文化反思,产生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reralism),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思潮[18]。

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都不得不面对这种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而不断修正和发展。

(一)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兴起的背景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传统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存在局限。

其一,长时期里,心理咨询所依靠的心理学、测量与评估等“科学”的基础理论,为追求所谓的“客观性”和文化“普适性”而拒绝考虑文化与价值因素,以至咨询实践中严重忽视求助者的文化背景。

其二,现在人们日益深刻感受到,心理咨询的基础和方法论理论与技术,实际上大多带有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色彩。

有心理学史研究者指出:“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和科学的背景范围内才是有其意义的问题。

”[19]还有学者撰写的《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偏差系统》中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充斥着美国白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三个核心文化价值或意识形态主题: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核心文化价值[20]。

显然,以这种成果为基础的心理咨询运用于非欧美白人群体时,容易造成偏差和扭曲。

其三,尽管后来主流的心理学开始考虑文化因素,但仅仅作为背景变量,仍难以克服欧美文化本位所造成的偏差。

西方心理学因为其学术中心地位而获得超越文化的解释权力,对边缘地位的非西方学者颇具魅力。

他们绝大多数人的课题理论和方法都以西方社会心理学为参照,实际做的是验证,或是修改和加工而已[21]。

另一方面,传统心理咨询实践日益暴露出弊端。

首先,它难以有效地运用于当代美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实际,尤其是先后受到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抨击之后。

在欧美国家,主体民族白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非白人族群的人口数量和社会影响日益增大。

人们逐渐发现它不仅难以充分解释和辅导少数民族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反映出这样一种统治性社会的观点,即美国是文化熔炉,主流的白人文化在智力、文化和种族方面都优秀,其他文化群体被之同化是获得成功的标志[22]。

可以说,跨文化心理学和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开始,跨文化心理学在西方兴起。

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危机四起。

本是社会心理学故乡、后成为美国附庸的欧洲也深感失望,并在70年代中期迅速掀起心理学欧洲本土化运动。

处于世界心理学界边缘的第三世界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原本仰望的偶像也是漏百出,由此而来的失落感更强烈,他们中的敏感者立志投身本土化运动[23]。

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提出了多元文化心理学的主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