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循环提问
病例:
T问F:你估计在她姐姐(J)看来她(IP)现在 好了百分之多少?
T问J:估计你爸爸妈妈觉得你妹妹这个病是怎么 回事?
T问IP:你们家谁认为你是病人?
2013/7/15
13
2013/7/15
14
病例:
会谈刚开始时表面看问题似乎全在IP。反复提问 后发现,IP的症状与全家搬迁这一应激性事件紧 密相关。加之M对IP的过度关注,也使IP觉得紧张 ,进而发展出一系列症状行为以摆脱M的过度保护 。而IP越想摆脱M,M就对IP盯得更紧,从而形成 一种不良人际互动模式。
9
2013/7/15
10
病例:
IP为家中11岁的小女儿。家庭在其一年级下半 学期时因父母工作调动搬迁到一座新城市,IP 因此转学。之后出现厌学,学习成绩下降,在 家常发脾气,四年级结束后开始休学。 F很快 适应了新的生活工作环境,而M在新的工作单 位却遇到很多困难,心情烦躁。
2013/7/15 病例引自刘亮博士论文《系统家庭治疗操作过程研究 》
循环提问(circular questioning):轮流、 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成 员行为的观察,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的看法,或者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 行为之间的关系。
如:“你的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们家里谁 会第一个去安慰她?”
“哪个人对今天的会谈最感兴趣?”这类间接 提问极具启发性、暗示性,有人称之为“循环 催眠”。
赵旭东
2013/7/15
循环提问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临床心理科 王继堃博士 微博:心理科王继堃博士 邮箱:liwangjk@
小故事
妻子打电话让丈夫买饼。丈夫买回来 10个饼。。。两个人发生了争执: 妻子:你怎么买这么多饼? 丈夫:你不是让我买饼吗? 妻子:买这么多,而且都不是我爱吃 的,一点都不关心我。 丈夫:不就是饼吗?能吃不就行了。 而且就是因为关心你,我才买这么多 。
11
病例:
T问IP:你们家谁最清楚你的毛病?你发起病来 ,谁是第一个投降的?对于你的毛病,你爸爸 知道多少?你妈妈知道多少?
T问M:她爸爸在的时候她会不会打得轻一点?她 在学校打人吗,还是只在家里打人?
2013/7/15
12
此处是标题
2
赵旭东
病例:
IP在学校表现基本上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 在家时,IP一般在M面前症状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F面前IP则很少“发病”。
此处是标题
3
2013/7/15
15
循环提问通过建构每一个问题来聚焦家庭的关系 联结而非个体的症状,以呈现家庭成员对于事件 或者关系的观点差异。
循环提问旨在引出和澄清家庭关系,将这些关于 差异的信息反馈给家庭。
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以循环而非线性的方式思 考问题,并且成为家庭过程更仔细的观察者。
2013/7/15
16
1
2013/7/15
2
什么是信息?
信息就是“产生差异的差异”。 贝特森
2013/7/15
3
什么是产生差异的“差异”?
妻子:从原生家庭学到的模式。例 如,母亲总是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并且及时满足。 丈夫:学到的模式是用自己认为关 心对方的方式关心对方。
2013/7/15
4
寻找产生差异的“差异”?
三项原则
系统地寻找差异 在行为中 在关系中 在家庭成员解释同一事件的不
同方法中 揭示家庭成员和维持系统平衡的 纽带
假设: 关于家庭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循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立:关系中立、问题中立。
2013/7/15
5
2013/7/15Hale Waihona Puke 6此处是标题1
赵旭东
三项原则
假设
假设提供信息 提供一种结构观点,鼓励家 庭成员重新思考他们的生活
三项原则
中立
好奇心和探究性 对每个家庭成员的问题观感 兴趣 为家庭寻求改变增加了选择 和可能性
2013/7/15
7
2013/7/15
8
三项原则
循环
寻求隐藏在家庭交互模式中 的交互因果反馈链,并把结果 融合到假设中,形成进一步循 环提问的基础,使假设进一步 得到完善。
2013/7/15
体现资源取向的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