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摘要】经济条件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亚健康人群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且整个社会都有不如老龄化的趋势,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健康管理应运而生。
西方国家的健康管理事业已经很发达。
在我国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运作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大陆地区也有高校在试图培养健康管理类本科生,然而这些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在哪里?【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就业分析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
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健康到疾病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是从健康到低危险状态,再高危险状态,然后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最后形成疾病。
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而且和人们的遗传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医疗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都有高度的相关性。
其间变化的过程多也不易察觉。
但是,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优势(strength):一、通过健康管理专业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成为既懂医学又懂健康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增强将来就业竞争力。
二、通过健康管理专业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健康管理知识技能可以利用较少的健康资源,达到较大的预防控制疾病和健康改善效果。
三、健康管理学生经过大学系统的教育,比这个行业的很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高,因此工作后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都较大。
四、目前社会人们受到环境的各种影响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健康管理专业由此产生,和社会需求的对接读相对于一些专业要好些。
五、相对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懂得医学知识,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在对于疾病的综合管理以及预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健康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需求的新变化。
弱势(weakness ):一、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因自身能力水平和社会的认可度不够,使得部分本专业的学生产生“高不成,低不就”,轻视服务性工作的就业倾向。
二、动机类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事业观、价值观倾向使部分毕业生对某一职业产生“情有独钟”的情节。
同时,恋乡情结的驱使,也会使部分本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家乡或附近就业。
三、因其从事健康的人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知水平的差异,使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其产生盲目自大抑或盲目菲薄的心态,造成就业方向上的盲目被动,无法给自己正确定位。
另外,因部分毕业生有关法律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毕业生与用工单位之间因权力失衡而造成用工单位单方面的毁约。
四、健康类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不是找不到工作,二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鸣音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
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五、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很大的塑造力,在今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因父母赡养问题的考虑,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在选择就业上需要考虑父母的赡养问题。
其次,因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得很多家长认为为别人服务是低人一等,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健康管理相关的服务工作。
六、高校课程设置的性质决定了健康管理专业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突出,从而造成供与求之间的矛盾。
虽然国内健康管理公司数目迅速扩张,健康管理专业人员需求量很大,然而,真正能够为健康管理提供服务的人数并不多。
七、由于健康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里健康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医学专业背景出身,真正了解健康管理并能够将其很好地运用的教师并不多,也使得大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传授过程中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指导,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欠缺。
机会(opportunity ):一、通过健康管理专业学习的健康管理知识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社会医疗卫生费用,减轻国家经济负担。
二、欧美近三十年,国内十年的健康管理实践经验为健康管理辅修专业设置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三、国家劳动部将健康管理师列入第四批新职业之首并作为卫生行业特有职业为健康管理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为国内近2亿的非传染性慢性病患者服务的朝阳产业,为健康管理辅修专业培养的健康管理人才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五、健康管理已在国内初具规模。
目前国内知名的知己慢病防治系统,已经在北京社区全面使用。
该系统是充分依据WHO提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即针对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优先着眼于降低这一类疾病引起的早逝、伤残和疾病负荷。
为从事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的一套健康档案管理及运动、膳食治疗方案生成系统。
适用于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慢性病症的患者,也适合对身体正常的成年人进行运动、膳食指导。
本系统与运动能量监测仪配合使用,可为患有生活方式疾病的病人提供科学量化的非药物防治方案。
1. 社区人群慢性病监测随访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
2. 跟踪、评价病人病情,记录各项理化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3. 处理繁杂的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及营养配餐工作。
4. 根据运动、膳食、平衡原则向病人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和膳食分析处方。
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患病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
威胁(threat ):健康管理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
我国第一家以健康管理注册的公司出现在1998年,,北京耀华康业,目前属于行业的领跑者。
目前这类的公司已有约200家。
虽然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说,健康管理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支持有待加强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国家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方面。
目前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比如需为预防疾病的发生而预先付费等)目前还不能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多数公民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
运作机制不成熟国家、健康管理公司、医院、消费者、保险公司等相关各方都应该为健康管理进行投资,但目前我国相关各方对此在观念上还未接受。
我国许多医院都在搞信息化建设,但存在医院间信息不能共享的瓶颈。
有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对“健康管理”的关注,大都停留在将它作为健康服务产业的具体操作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以企业形式出现的健康管理公司或者是医疗机构中的健康管理部门,关注的是健康管理行业的具体工作,如对目标人群如何实施健康信息的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方案的实施等;二是提供健康管理行业准入证——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的学术研究单位或培训机构,着重编撰健康管理师的考试内容并组织考试,如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规定了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义、主要工作,中和了相关学科如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的专业知识。
距今,仅有部分高校设有“健康管理”或相近专业,但没有将它作为专业课程在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的先例。
公司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现在我国健康管理公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成为经营实体,一是作为资源共享平台。
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模式,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另一方面健康管理公司的分布多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选择这些生活成本和竞争力多很大的城市,或者放弃本专业。
而目前健康管理公司的发展尚不完善,其需求和健康专业的学生能力之间有一定的缺口,使得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难度。
相关专业的竞争激烈由于健康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以及公司的发展模式都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造成本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有所偏颇,选择医药类就业,而这类行业正是医学院校学生的特长,因此在与他们竞争时,健康类学生显然是不具有竞争优势的。
同样,如果学生选择了管理类的工作,管理层的高要求和高水平也是健康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力不能及的。
健康管理类学生就业解决方法健康管理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本专业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好的应用能力。
目前来讲,健康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做医药类还是管理类工作,其竞争性都是不强的。
面对这种情况和目前国内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局面,本专业的学生通过走技术路线,先是拥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未必不是一条就业的捷径。
要想从技术入手,大学生放下自己的“架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服务意识,这些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