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文化对传统首饰业的影响

民俗文化对传统首饰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范晔. 后汉书[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礼记注疏[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扬之水.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M]. 北京: 中华书
局,2010. [4] 周礼注疏[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长泰县志[M]. 民国三十六年( 1947) 铅版本. [6] 北平风俗类征[M]/ / 中国风土志丛刊: 第 13 册. 扬州: 广陵书
从传统家庭结构角度考量,在“男不言内,女不 言外”的传 统 礼 教 影 响 下,已 婚 妇 女 的 活 动 范 围 往 往限于家庭内部,对于夫家经济上有较强烈的依赖 性,这就注定了嫁妆几乎是女性在婚后唯一可以自 行支配的财产。在强调家庭等级意识的传统社会 中,陪嫁过来的嫁妆丰富与微薄程度,直接关系到妇 女在夫家的地位与影响。故此,“中人家行嫁,无明 珠、翠羽 之 属,卒 以 为 耻,故 愚 拙 之 民 生 女 多 不 举”[5]卷四 。家中嫁女,如果没有珍珠明玉、点翠首饰 等物,简直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也无法让本家的 女儿在婆家得到尊重。明清时期,京城一带嫁女,嫁 妆往往以 抬 数 计,“中 等 之 家,大 半 为 二 十 四 抬,三 十二抬,四十八抬,富有则自数十抬至百余抬不等, 贫者则十六抬、二十抬,再次则仅备女子常用之物若 干,雇扛肩人送去,不上抬”[6]128 。这些嫁妆的种类 最常见、最基本的就是衣物首饰。在一份清代嫁妆 清单中有这样的记载: 金珠头花成枝,镀金花钎成 枝,金珠梳妆全副,金珠耳环成对,珠翠环头耳钏成 对,镀金耳钏成对,银卷巾手镯全副,银箍藤手镯全 副,镀金戒子成对,镀金桶箍戒子成对,玉色宝月绸 夹袄成件……[7]158 庞大的婚嫁支出简直成为家庭乃 至家族的一项负担,因此很多人家生女孩是不愿意 过多宣扬的,在人力即生产力的条件下,中国传统家 庭结构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同风俗习惯相 生相伴。
关键词:民俗文化; 婚嫁习俗; 传统首饰
作者简介:韩澄,法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讲师( 北京 102200) 。
一种文化传统揭示着对应的生存方式与历史发 展。通过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社会交往与风俗习惯, 民间文化得以展现。传统首饰手工艺也是如此,社 会观念发展并强化了首饰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所 指,使首饰成 为 社 会 身 份 识 别 的 工 具。 如在中国传 统习俗中,寻常家小女未嫁者常作三小髻,或用金钗及 珠饰头巾,而妇人则常以金银簪珠挽髻。一件首饰,往 往代表着一个身份的认同、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
①见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卷六“指环”条: “《五经要义》曰: ‘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娠则以金环 退之,进者著于右手,退者著于左手。本三代之制,即今之代指也。’”
·32·
婚约及婚礼无疑是族群构建的基础,也是为传 续生命而举行的社会化仪式。在历史上,婚嫁之中 出现那么多的金银饰品作为陪嫁,同礼法规定的嫁 妆构成有一定关系。《周礼》规定: “嫁子娶妇,入币 纯帛,无过 五 两。”这 里 的 五 两,并 非 金 银,而 是 辎 帛,“古 者 二 端 相 向 卷 之,共 为 一 两,五 两 共 十 端 也”[4]365 。也就是嫁妆和聘礼不 得 超 过 五 两 辎 帛。 这是最早对于婚嫁物资的约定,属于与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相匹配的制度化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辎 帛不能体现嫁妆的丰厚程度,含蓄的社会风气使以 贵重金属为原材料的首饰成为嫁妆的最佳选择。
或为特殊的标记,如帝王内廷,嫔妃常戴戒指用以记 事。① 这些或隐喻或表征的装饰习俗既是功能的延 展,也是民俗文化意识的反映。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以婚嫁为代表的传统习俗对首饰手工业的需求最为 旺盛,也直接影响了首饰手工业的发展与沿袭。
《礼记·昏义》说: “昏礼者,将和二姓之好,上 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2]卷六十一 上至皇家下到 黎民,婚姻意味着联众与繁衍,是个人、家族乃至国 家的一桩大事。《礼记·昏义》又说: “昏礼者,礼之 本也。”[2]卷六十一 儒家把婚礼看作整个礼制的基础,因 此,在礼仪上极为隆重。男家过彩礼之后、迎娶之前 ( 一般是前一天,有时也随新娘子一道进门) ,女方 要过嫁妆,因此中国社会一直有着给女儿陪送嫁妆 的习俗,而以金银饰品为主的首饰嫁妆就成为这种 习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新编事文类要启 劄青钱·续集》卷九《荐导术艺间劄》“荐导银匠”条 列其程式曰: “银匠某人团造镂巧精细,似闻宅上营 办嫁染,敢 以 一 缄 遣 来 执 役。”其 答 式 有 两 种,一 是 接纳,一是 婉 拒,后 者 其 式 曰: “荐 至 某 匠,虽 荷 不 鄙,但寒家遣女,初无黄白打造,虚辱其来耳。”其中 可见首饰在婚嫁中的用度。[3]10
四。其金银财礼,官民概不许用。至庶民妇女,有僭 用冠帔 补 服 大 轿 者 禁,违 者 罪 坐 夫 男。”[8]卷三百二十五 一方面是为了抑制婚娶中的奢侈浪费的不良风俗; 另一方面则表达出聘礼与嫁妆的意义在于男女两家 缔结姻亲时互送礼物,以示尊敬和友好,达到“昏礼 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2] 的目的。思想家陈确指出: “聘之用黄白,非礼也”, “质产,尤非礼也”。[9]515 反映了当时士子阶层对婚 嫁习俗盛嫁不满的心态。不过士子们的不满并没有 影响婚嫁奢靡之风的肆虐,出台的法令也没能抵得 住早已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统治阶层对政策法令 的内外有别也同样让禁奢之令形同虚设。如《清同 治大婚典礼 红 档 》档 案 记 载,帝 王 大 婚 所 需 订 办 的 珠宝首饰的种类包括朝珠、带钩、扁方、手串、佩、簪、 镯、翠花、扳指、钳、耳坠、戒指、环、指甲套、钿子、如 意 等 等 有 近 百 种 之 多。 以 材 质 论,主 要 是 金 珀、白 玉、赤金、碧 玡 瑶、蜜 蜡、翡 翠、珊 瑚、翠 羽、珍 珠、玛 瑙、水晶等。这其中有内务府督办、造办处监制的各 色首饰,也 有 委 托 各 地 主 管 机 构 协 办 的 相 关 物 件。 特别是一些首饰镶嵌类的原材料,还需大量进口或 异地采办,如粤海关负责置办的朝衣、珠宝等。又如 乾隆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其陪嫁主要首饰为: 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 十 颗。 金 凤 五 只,嵌 五 等 东 珠 二 十 五 颗,内 无 光 七 颗,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颗,内乌拉正珠二颗。金翟鸟 一只,嵌輠子一块,碎小正珠十九颗,金镶青金桃花 垂挂一件,嵌色暗惊璺小正珠八颗,穿色暗惊璺小正 珠一百八十八颗,珊瑚坠角三个。帽前金佛一尊,嵌 二等东珠二颗,帽后金花二枝,嵌五等东珠二颗。金 镶珊瑚头箍一围,嵌二等东珠七颗。金镶青金方胜 垂挂一件,嵌色暗惊璺小正珠二十四颗,穿碎小正珠 二百四十九颗,珊瑚坠角三个。金嵌珊瑚顶围一围, 嵌二等东珠五颗,五等东珠二颗。鹅黄辫二条,檀石 背云二个,珊瑚坠角四个,加间三等正珠四颗,四等 正珠四颗。双正珠坠一幅,计大正珠六颗,二等正珠 六颗,加间碎小正珠六颗。金手镯四对。金荷莲螃 蟹簪一对,嵌无光东珠六颗,小正珠二颗,湖珠二十 颗,米珠四颗,红宝石九块,蓝宝石二块,輠子一块。 金松灵祝寿 簪 一 对,嵌 无 光 东 珠 二 颗,碎 小 正 珠 二 颗,米珠十颗,輠子二块,红宝石四块,蓝宝石二块, 碧玡瑶二块,等等。[10]146
《后汉书·舆服志》云: “后世圣人……见鸟兽 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蕤,以为首饰。”[1]卷四十 “首”之饰,常以饰发为核 心。在 中 国 古 人 的 认 知 中,“头”在人体中是距离人所向往、崇敬的“天”最 接近的部位,与头部相连的发是与生命不断生长相 伴的灵魂深藏的地方。人既知道了头部对身体的重 要性,那么对于头部的装饰也最为刻意。头饰既示 意了个体与身份的差异,也包含了群体化的特征性。 如为成年女子所戴的笄饰、旛胜,或为习俗的衍生、 或为吉 庆 的 表 征。 中 国 传 统 民 俗 观 念 还 认 为,金、 银、铜、铁等金属制品都有一定的禳灾辟邪作用,因 此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有给小儿戴金属锁的习 俗,亦称“长命缕”或“百索”; 过本命大寿时,也常以 黄金饰品压身以求镇邪; 一些首饰还常被用于指事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脱离不了社会与时代的约 束。不同的风俗与工艺文化的交织、融合使中国传 统首饰业更加丰满。社会风俗改变着传统首饰手工 业固有的格局与框架。在当下,婚丧礼俗虽然依旧 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其形式与内涵却发生 了变化。传统首饰手工艺失去了原有的社会需求, 更受到了新工艺、新观念的直接冲击。如费孝通先 生所说,接受现代性是我们人类的共同命运。传统 首饰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是历史生活的产物,传统习 俗中无论是否存在所谓的糟粕,都将是值得我们好 好珍藏的历史记忆。
皇室婚嫁如此奢华,体现出不同于寻常百姓家 的身 份 与 等 级,大 有“只 准 州 官 放 火,不 准 百 姓 点 灯”之嫌。 帝 王 家 的 嫁 妆 是 为 炫 耀 皇 威 权 势,而 百 姓家的嫁妆同样是为了尊严与地位。一时间,婚嫁
·33·
礼俗愈禁愈盛,大街小巷间金店银匠成为城市中最 为忙碌的手工业劳动者。由此可见,文化习俗对于 传统首饰手工业在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起着多么重要 的作用。
争奇逐新的世俗心态是手工艺不断进步的重要 保障。
金银制品的特性,在于它出色的延展性与可塑 性,通过火的炙化金属物会改变其物理属性并得到 重生,这也注定了首饰品可以跟随时尚脚步推陈出 新。大户人家在足金足两的前提下,比拼的常常是 工艺精巧,多 以 首 饰 款 式 做 文 章 力 争 新 意,互 相 攀 比。条件有限的中等家庭也必须以银质首饰为替, 贫者则以白铜首饰数事而已。[11]卷一○ 笔者曾采访被 誉为首饰界三杰之一的张广和老先生。据他回忆, 民国时期,很多乡下的孩子因为乡村贫瘠而来到城 市,或走亲或托友学习手工艺唯以求生。随着当时 北京门户的进一步开放,很多原本属于宫里特供的 象牙制品、玉器、金银饰品进入了国内市场,也因受 到国外资本的刺激,很多老制式的东西因时尚而改 变,中西结合、土洋搭配,确实很热闹。而很多人家 就把家里的老物件拿出来重新翻制有新意的首饰, 根据时下 的 时 髦 样 式 翻 新。 这 个“新 ”字 在 婚 俗 中 更显重要,祖辈将老首饰传给下一代,如款式过于陈 旧要更新,定制的首饰更要新,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 需求几乎成为北京城大大小小一百多座首饰楼以为 生计的主 要 营 生。 “新 ”也 成 为 首 饰 业 具 备 竞 争 能 力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