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答:1.集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运用“反用”和“激用”法;4.多种剂型的运用。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答: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制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法;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重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派所采纳。
3.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有何发展?答: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1.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2.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佛热郁结为主;3.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证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
4.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一派。
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
1.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张介宾等;2.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3.明代外科学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受李杲影响;4.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说更完善。
5.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答: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
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郁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郁证。
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
川芎。
6.试比较东垣所论之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
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其主要原因是人之“情欲无涯”。
7.繆希雍论治脾胃的特点及用药经验有哪些?答:治疗脾胃虚证,繆氏善用甘平柔润之剂,把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芡实等,作为“补脾胃之上药”,并创制了名方资生丸、肥儿丸。
繆氏将脾胃虚证分而治之,对脾胃关系较为重视。
除此,最具有特色是善补脾阴。
8.试析繆希雍“治吐血之要法”之理?答:1.宜行血不宜止血:失血皆源于血不循经,是由于“气逆上壅”,壅者宜行、逆者宜降,行血降气为治本之法;见血止血,虽可暂时收效,然而易致瘀滞。
2.宜补肝不宜伐肝:吐血者,肝脏失职而不能藏血,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故当顺其性而治之,补肝则滋柔气平、血有所藏,养阴以制亢阳。
3.宜降气不宜降火:此法一则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二则可免致脾胃损伤。
9.简述叶氏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答:叶氏是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揭示了外感温病的演变规律,系统阐述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并为温病三焦辩治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察舌验齿、辩斑疹白培等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开创了温病学说的新纪元。
10.试述叶氏的胃阴学说?答:叶氏主张脾胃分治,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喜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甘草之类。
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
11.试述王清任对中风本源的认识及治疗经验?答:王氏认为中风本源在于元气损伤。
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
论治中风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症的名方。
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
12.运用汗法宜忌?答:“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论治”,“中病则止、不必尽剂”,“微之发汗、不可汗出太过”。
13.试述张介宾阴阳互济法及其临床运用经验?答:理论依据—阴阳互根,“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右归丸,阳中求阴:左归丸,阴阳互求:熟地、人参同用。
14.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氏认为在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了六气火化的学术观点..论点有:火热与风的同化,风木在运气学说为同化之属,木同风化,木能生火,故风能同化为火.火热与湿的同化:湿邪久郁,不得宣化,在一定条件下,可化为火热,即刘氏所谓积湿成热.火热与燥的同化:刘氏根据亢害承制之理,指出: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热气郁,痿弱而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也.火热与寒的同化:寒热虽性属殊异,但如寒邪闭郁阳气不能宣散往往转化为内热之证.综上所述,火热常可与其他各气同化,兼化,但必须指出,刘氏的同化兼化概念十分广泛,不仅仅包括上述内容他如火热又能转化为诸气,各气的形成又往往根源于火热,这些精神又蕴藉在同化,兼化之中.15.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之间的异同。
答:一,取类比象:朱氏认为“阳有余阴不足”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并以天地,日月为例说明。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推论人身也同样存在着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
丹溪认为阳为动,阴为静,人的生命活动常处于阳动的状态中,虽然生理状态下,人体动多静少,但也不可妄动,动而无制则为害。
二,参悟常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人心易动,“情欲无涯”而致相火妄动,动极则更伤阴精。
三,观察人体生长发育:结合《内经》,说明幼稚与垂老之年阴气俱亏,只有在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青壮年时期在人生中十分短促,人体阴精来迟而早逝,故丹溪认为“阴气难成而易亏”16.张元素对药物的研究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答:一,升降沉浮。
二,制定药类法象。
三,阐发苦欲补泻。
四,创药物归经报使。
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
六,用药要旨。
突出成就。
创药物归经和药物报使。
17.张元素治疗脾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其确定的治脾胃的原则是什么?扶养脾胃“养正积自除”18.简诉张氏的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
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而张氏的枳术丸中白术用量重于枳实,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
即“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
“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方中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则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枳术丸充分体现了张氏养正积自除的主导思想。
19.试诉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的主要内容?答: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相火论: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20.试述唐宗海治疗血证的用药宜忌。
答:治疗血证唐宗海提出忌汗,禁吐,主下,宜和四项用药宜忌。
忌汗:汗血同源,唐氏认为辛刚发汗的药物会扰动阳气,耗伤真阴,造成血随气越。
因此即使兼有表证,非汗不可,也不宜径投麻桂羌独,须用敛散之法。
禁吐:失血之人,严禁用吐法,失血之人其气上逆,复吐之是助其逆势。
血家最忌动气,不但病时忌吐,即已愈后,另有杂证,亦不得轻用吐药,往往因吐便发血证。
主下:认为血证属气盛火旺者较多,“正宜下之,以折其势”下法既可降气泻火,又可存阴,故最宜使用。
宜和:唐氏认为和法是“血证之第一良法”。
和即调和之义。
解表、通里、补阴、泻阳、逐瘀、泻水等皆可随证兼用,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
伤寒学派王叔和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孙思邈创制、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
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
擅长六经辨证伤寒学派中,分经审证的医家:陈念祖、包诚;以法类证的医家:钱璜、尤怡;以方类证的医家:柯琴、徐大椿河间学派.以研究火热病机为中心,其代表人物为刘完素。
易水学派代表人物:张元素、李杲研究脏腑病机攻邪学派擅于攻邪除病,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代表人物:张从正、麻九畴丹溪学派侧重滋阴降火代表人物:朱丹溪、赵道震丹溪学派最有成就的医家:戴思恭、王履温补学派侧重温养脾肾代表人物: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温病学派擅长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代表人物:吴有性、戴天章、叶桂、吴鞠通、薛雪孙思邈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和养生论述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重视瘟疫,详论防治。
在补虚治疗方面重视心肾两脏。
“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热互济”、“劳则补子”。
钱已.儿科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充。
.儿科的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已又提出了“面上证”和“目内证”。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刘完素1.学术理论:脏腑六气病机说、玄府气液说、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张元素1.学术理论:总结脏腑辨证理论、探讨遣药制方理论、注重扶养脾胃李杲1.学术理论:论述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治疗之法约有两大端,即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
张从正1.学术理论:论病首重邪气,论天、地、人三邪发病,贵于血气流通2.汗吐下是张氏祛邪治病的重要方法。
朱震亨1.代表方剂:大补阴丸薛己1.滋化源的含义:一是补脾土,二是补肾与命门的真阴真阳缪希雍1用阳明清法2.注意固护津液3.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
4.苏子、枇杷叶、郁金最为善用。
5.对中风的治疗宜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次用养阴补阳以治本,并注意保护脾胃。
张介宾1.将人参与熟地配伍使用。
吴又可1.达原饮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
2.对瘟疫的调理原则:养阴清余邪、不宜温补叶天士1.治疗经验:甘药培中、血肉填下、中下兼顾王清任1.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2.淤血证治的方法:补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