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章哈寨-包家沟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摘要:岷县章哈寨-包家沟金矿地处秦岭印支东西向复杂褶皱带合作至崖湾汞锑成矿带上,矿体受构造控制,围岩为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泥质板岩。
矿区共圈定金矿体11个,主矿体长340~740米,厚度0.95~6.17米,总体延伸大于80米,矿床品位2.81×10-6。
初步认为属中低温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卡林型金矿床。
关键词:岷县章哈寨-包家沟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甘肃省abstract: minxianzhang hazai - baojiago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qinling mountains, indo-china east-west complex fold belt cooperation to cliff bay mercury antimony metallogenic belt, ore body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e, surrounding rock include silty slate, slate, calcareous argillaceous slate. a total of11circle area gold ore bodies, the main orebody of length 340~ 740 meters, the thickness of 0.95~ 6.17 meters, general extension of more than 80 meters, grade2.81 x10-6. the author initially thought to belong to middle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ormation of carlin type gold deposit.key words: minxianzhang hazai - pack of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feature; genesis; gansu province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前言卡林型金矿,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形式分散产出,普遍发育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以及au、as、hg等微量元素组合。
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对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1 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处秦岭印支东西向复杂褶皱带的北中带西段,即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前缘弧西翼,洮河复向斜北翼,合作至崖湾汞锑成矿带上。
地层及主体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1.1 地层志留系(s)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硅质岩-碳酸岩沉积,岩石普遍受变质,有区域性浅变质特征。
泥盆系(d)为粉砂质板岩是海侵时期的浅海沉积,含有铁、磷等沉积矿产。
是西秦岭地区重要含矿地层。
地层沿主体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二迭系(p)为一套浅海相碳酸岩沉积建造,次为碎屑岩。
三叠系(t)为矿区主要地层,也是金矿赋矿地层。
含矿地层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浅变质中细粒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岩石中原生沉积构造如斜层理、波状层理、波痕等十分发育,沉积韵律明显,呈北西~南东向交错产出。
1.2 构造区内总体呈北西~南东向次级断裂和褶皱构造非常发育。
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北西向二组:近东西向断裂最为发育,且规模较大,形成宽约1~10米不等的断裂破碎带,矿化蚀变强烈,控制着主矿体的展布;北西向断裂是近东西向断裂的羽状派生断裂,规模较小,在二者的交汇处则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印支期岩浆活动为本区主要的岩浆活动,仅见测区南部呈岩株状产出的茹树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侵入。
2矿体地质特征2.1矿化带的分布根据矿区内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章哈寨金矿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ⅰ、ⅱ、ⅲ三个金矿带。
其中,ⅰ矿带圈出了3个金矿体;ⅱ矿带圈出了5个金矿体;ⅲ矿带圈出了3个金矿体。
2.2矿体特征在勘查区累计圈出了11个金矿体,其中,具工业品位的矿体4个,盲矿体2个。
矿体多呈似层状,近东西向延伸,南倾,在深部品位、厚度变化较大。
现将主矿体特征阐述如下:ⅰ-1号金矿体:位于矿区北部,在地表由yx102~tc130等工程控制,在深部由zk1101、zk122控制,长达740米,其西yx102~yx110一段走向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200米,南倾,倾角65°~80°;其东yx110~tc130一段走向受地形及构造影响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展布,长约540米,产状为150~155∠50°~75°。
矿体总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
在地表厚度为1.61~2.52米,平均厚度为1.93米;金品位1.18~2.12×10-6,平均品位1.47×10-6。
于深部在zk1101、zk1221中,斜深为92~114米,厚度为2.62~6.17米,金品位1.28~15.94×10-6, 平均品位7.28×10-6。
含矿岩性为构造角砾岩、碎裂粉砂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ⅱ-1号金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在地表由tc211~tc220控制,在深部由zk310控制,矿体长达680米,产状为185~190°∠60°~80°,在地表矿体厚度0.94米~3.61米,平均厚度1.71米;金品位1.00~4.69×10-6,平均品位1.85×10-6。
于深部在zk310中,矿体斜深为83.0米,厚度1.46米, 金平均品位2.21×10-6。
矿体呈似层状产于断裂破碎带内,含矿岩性为构造角砾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ⅲ-1号金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北距ⅱ矿带约340米,在地表yx307~tc320控制,长达660米,产状为188~200°∠60°~80°,矿体在地表厚度0.95米~5.64米,平均厚度2.78米;矿体金品位1.14~3.38×10-6,平均品位1.88×10-6。
矿体于深部在zk300中,斜深为148米,厚度1.76米;矿体金品位1.00~2.26×10-6,金平均品位1.6o×10-6。
在zk3121中,斜深145米,厚度1.0米, 金品位1.0×10-6。
矿体呈似层状产于断裂破碎带内,向深部延深较深。
含矿岩性为蚀变碎裂岩,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3矿石特征3.1矿物组成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斜长石、白云石等。
主要矿物含量:黄铁矿1.96%,锆石0.19%,毒砂0.75%,辉锑矿0.19%,石英、斜长石71.69%,方解石、白云石20.21%,黑云母、辰砂、方铅矿、闪锌矿0.19%,碳2.13%。
3.2金的赋存状态矿石中金多以自然金形式存在,呈显微细粒集合体产于脉石中,其粒度最大为0.25~0.3mm,一般均在0.002mm以下。
呈枝叉状、不规则状、片状,颗粒界限清楚。
3.3矿石结构构造及类型矿石主要呈自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及草莓状结构,块状、浸染状和碎裂状、角砾状构造等。
矿石自然类型划分为构造蚀变砂岩型和板岩型两大自然类型。
矿石工业类型通过类比认为其原生矿石属含硫、砷、碳、微细粒难选金矿石;氧化矿氧化深度3-10米,经氰化堆浸试验,金浸取率77%,回收率68%,适应于氰化堆浸生产。
3.4化学成分矿石的有益组份主要为金,次为银和锑。
金含量为5.61×10-6,银含量为1.10×10-6,锑0.171%。
金已达到工业指标,可供工业开采利用。
银和锑作为伴生组份可供综合利用。
其他组份如硫、砷等因含量低,不具工业意义。
多元素分析见表1。
4矿床成因初探矿床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其中三叠系,为一套浅海相中细粒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该地层金丰度值远远高于其它地层,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含矿层位。
断裂构造是矿床最主要的控矿因素,它不仅是矿液运移的通道,而且为容矿提供了有利空间,矿区内已发现的矿体,均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即构造活动对本区金的活化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并显示出多期活动多次富集的特点。
矿石中多含褐铁矿、黄铁矿、毒砂、辰砂等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故初步判断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也即卡林型金矿床。
5结束语岷县章哈寨-包家沟金矿规模较大,形态简单,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矿石质量较好,矿石的有益组份主要为金,次为银和锑,可综合利用,经济价值较高。
属中低温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经勘查求得工业品位加低品位矿体金金属总资源量(333+334)2052.48kg,矿体平均品位1.38~5.94×10-6,矿床品位2.81×10-6。
矿床经进一步勘查开发利用后,会成为岷县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1]杨蔚华,刘友梅,中国沉积岩型金矿床[a],中国科学院黄金科技工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金矿新进展,第一卷(上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6-49[2]栾世伟,金矿床地质及找矿方法[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6-72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