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学习中心:郑州学习中心学号: 056F29143016姓名:赵书堂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指导教师:何壮2016 年 8 月 29 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学生姓名:赵书堂学号:056F29143016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学生姓名:赵书堂学号:056F29143016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

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日期:2016年8月29日摘要为了使内蒙古长山壕金矿更好的进行开采工作,本文就以往勘探成果的前提下,对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为四部分进行了研究,在该研究中可以发现:长山壕金矿床比鲁特组中,变质岩较多,由于这两种岩石直接与成金作用有关,因此,金元素主要存在该地层中;该矿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中远古时期、新远古时期与二叠纪时期,中远古时期形成了白云鄂博群,新远古时期与二叠纪时期形成了比鲁特组,是长山壕金矿床的主要形成时期;该矿床的东部,主要以比鲁特组为主,金含量相对较高,西部以尖山组与哈拉霍疙特组为主,含金量较低;根据该矿区的铷、锶等元素推算,该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大约为290.8±2.8Ma。

通过本文对内蒙古长山壕金矿的研究和分析,将为日后矿区内开采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性支持,为该矿区的合理开发提供保障。

关键词: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目录引言 (1)一、内蒙古长山壕金矿简介 (2)二、矿床地质特征 (3)(一)地层 (3)(二)构造 (3)(三)侵入岩 (4)(四)变质岩 (4)(五)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5)三、矿体地质特征 (6)(一)矿石特征 (6)(二)含矿侵入岩脉群岩石学特征 (6)1、岩体产状 (6)2、岩相学特征 (7)(三)地球化学特征 (7)1、主量元素特征 (7)2、微量元素特征 (7)3、稀土元素特征 (8)(四)同位素特征 (8)三、矿床成因分析 (9)(一)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区构造演化 (9)(二)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9)1、岩浆活动 (9)2、成矿作用 (9)四、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引言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矿产材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很久之前,我国就对金进行了利用,如古代中的饰品与一些钱币的铸造,而由于其存在的含量较少,具有非常珍贵的特点,因此,被誉为五金之首(金、银、铜、铁、锡),称其为“金属之王”,矿产资源中,具有无法比拟的地位。

而内蒙古长山壕金矿作为我国当前阶段主要的产矿基地,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对其进行了勘探工作,根据勘探的结果编制出了相应的地质图,为之后的勘探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对其探勘工作也不断地进行,勘探成果也再不断的增加,但是,由于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的成果相对而言还比较落后,到当前阶段为止,矿床的形成原因还没有相对完善的研究成果。

因此,对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进行研对该金矿勘探与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长山壕金矿简介内蒙古长山壕金矿是我国当前重要的金矿之一,其位于我国内蒙古的中部,属于乌拉特中旗的范围内(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1°58΄),其北部与外蒙古国接壤,交通非常的方便,矿区的具体坐标为东经109°11'00"~109°17'00",北纬41°38'00"~41°41'00"。

当前阶段为止,内蒙古长山壕金矿探明的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其中,矿石量达到了28000余万吨,金储量190吨以上;而且低品位矿体中,矿石的储存量也达到了6800余万吨,占该金矿矿石总量24.26%,同时,金的含量30吨以上,占据总金储量的15.79%。

当前阶段探明的矿石中,大部分矿石中的金含量相对较低,使其具有规模大、低品位与易冶炼的特点。

而随着该金矿的开采,不断的向着矿体深处前进,金矿品位逐渐的升高,其更深处还应该有大量未探明的高品位金矿存在。

该矿区地形为丘陵地形,起伏不是很大,较为平缓,其高度1550~1750m之间,总体上由东向西逐渐的降低。

该区域中,大部分的岩石都是裸露地表的表面,不利于植被的成长。

而且其位于欧亚大陆的内部,距离海洋较远,并且干旱情况较为严重,年降水量为233.7mm,而蒸发量却达到了2646.2mm,同时,冬季非常的寒冷,最低温度可以达到-32℃以下,夏季又非常的炎热,最高温度可能接近40℃,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

二、矿床地质特征(一)地层该矿区地层主要有: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哈拉霍疙特组,比鲁特组。

白云鄂博群尖山组是通过火山喷发,经过常年积累而形成的,除了矿区的东部,其他区域都有出露。

而且,其内部,还存在着碳酸盐岩,从其内部结构上来看,该类地层的最下层中存在着海侵层序,这一层结构存在的时间较长,类地层的最上层,存在着海退层序,形成的时间较短,通过这两个层序,将白云鄂博群尖山组以沉积旋回的方式体现出来。

其与周围的各种地层类型均为不整合接触;哈拉霍疙特组是通过大陆架相沉积形成的,与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地层的接触界限非常的明显,该矿区的南北两侧均能发现;比鲁特组地层是通过大陆斜坡或半深海相沉积而形成的,主要该矿区的中部出露,由粗砂岩、玄武岩等多种原始岩石构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质活动的不断进行,就其中增加了变质砂岩等新种类的岩石。

该矿区中,含矿层分布在比鲁特组中。

地层图如图1所示。

图1 内蒙古长山壕金矿矿区地层图(二)构造该矿区的构造主要有: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为一轴向呈北东东向展布的浩尧尔忽洞向斜,形状为椭圆形,呈现出较为紧密的褶皱形态,整个轴长为12500m,轴宽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宽度,最宽可以达到2000m。

而且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走向,走向总体近东西向,东段为北东走向。

向斜核部就为比鲁特岩组,内侧为哈拉霍挖特岩组,外侧为尖山岩组,并且两侧地形之间,产状较为陡峭。

而其受到一些地质活动的影响下,还会使一些褶皱区域出现较轻的倒转;断裂构造中,根据产状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加压挤压破碎带与平移断层,前者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北部逆冲断层的影响,不同的部位呈现出不同的走向,该断裂带的东部,其走向为北东向,中部的走向为东西向,西部的走向为西向,其长度为4.5km,宽度为200m。

而每个小的破碎带中,宽度差距的较为明显,其中最窄的只有0.2m,而最宽的可以达到11m,其两侧的岩石片中,均以理化发育的方式存在。

平移断层中,是通过对该地区地质活动不断的进行,使该部位出现应力的叠加,从而形成了该种断层结构,因此,该断层的多期性与连续性较为明显。

(三)侵入岩该地区侵入岩主要有:早古生代形成的侵入岩,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的侵入岩,以及中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形成的侵入岩,早古生代形成的侵入岩中岩浆的活动非常频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如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等,有些岩石与金矿化带的距离较短,只有数百米,有些岩石与金矿化带距离较长,可达几公里,对侵入岩进行研究发现,其内部金的含量非常稀少。

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南、北两部,侵入岩的产出规模不等,南部产出的较多,而北部产出的较少。

金矿化带与非矿化带相比,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其内部就会出露出一些岩脉,这些岩脉中,存在着很多类型的岩石,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种岩石,分别为辉绿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细晶岩与伟晶岩,岩脉侵位的过程中,就是按照辉绿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细晶岩与伟晶岩的顺序来进行的。

而这些岩脉当中,煌斑岩往往与金矿的分布有很大联系。

岩脉当中,通常的情况下是金的含量非常稀少,但岩脉出露的位置,特别是煌斑岩脉较多的部位,金的含量往往较高。

根据金矿化带内部构造的不同,就会推断出含金量较高的部位煌斑岩的数量较多,而含金量低的部位煌斑岩的数量则较少。

(四)变质岩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变质岩主要有:板岩、千枚岩与角砾岩。

板岩原岩可能为泥制岩石,也可以是粉砂质岩石。

板岩的颜色为黑色或灰色,其内部结构为隐晶质,呈现致密状。

将其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变余泥质结构。

其形成的后期中,由于外部作用力的影响下,还会使其形成一些节理,节理中,存在着一些石英细脉;千枚岩原岩与板岩基本相同,颜色一般为灰绿色,或者是黄褐色,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内部是由很多细小的晶体组成,呈现鳞片变晶结构。

并且,其内部也存在着片理,片理中不仅有石英,而且还有金属硫化物的存在;角砾岩主要存在断裂构造中,分布破碎带的内部和四周,具有非常明显的破碎特征,通常情况下,角砾成分分布其上下两侧,岩石颗粒之间起粘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引大部分为硅质,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为碳酸盐类。

(五)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床处于高勒图断裂带,属于地球化学异常区。

矿区金背景值为1.86×10-9k,地壳中金的克拉克值为4×10-9k,是该地区的2.1倍,但是,该地区金含量的均方差为62.96%,这种情况就表示,该区域中,金元素出现了严重的分散与迁移现象,使该地区的出现分布不均的现象,很容易在比鲁特组形成金矿。

并且各地质背景中,以地层的金含量最高,侵入岩金含量最低。

比鲁特组中,不同岩层的矿石具有不同的金背景,其中一、二岩层较高,变异系数较大,地层当中,会出现异常规模大的现象,并且异常的范围较广,富集部位非常的明显,最大值为15×10-6g/m3,这就表明,该地区的地层中,金富集作用非常的强烈,是金矿中有效的含金层。

该地层中,三、四岩层中的金背景最高,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其自身的变异系数,还是标准差都非常的大,这就说明,这一岩层也出现了分散与迁移的现象,但是异常的范围不是很大,异常现象不是很明显,只是一部分地段出现异常现象,其峰值为0.91×10-6g/m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