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岑建君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

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

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

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

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

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

1988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

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

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经过几年实验,“公立自治学校”的模式深受学校、家长的欢迎,从90年代初的几十所,至今已发展到1051所。

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能否给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服务,是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之一。

1988年,英政府明确规定,学校应向受教育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服务,以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为此,英国各校通过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改善教育质量。

七年来,学校在改进教育服务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校董会,扩大吸收了学生、家长、企业界人士及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代表参加,使校董会容纳了社会各方人士的意见,促使校方决策日趋合理。

第二,定期测试,增加学生成绩透明度。

1993年开始,英政府决定为7、11、14岁孩子举行定期测试,将测试成绩通告学生家长,并附加教师评语,使家长了解孩子学习进展,协助校方一起抓好学生成绩。

第三,加强监督,公布评比结果,政府每四年对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以便让全社会共同监控其教学质量。

此外,政府还通过定期公布全国优劣学校名次等手段,引进竞争机制,让家长们为孩子自由选择优等学校,以影响各校“生源”。

第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加强职业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迎接21世纪挑战为了加速经济建设,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英政府近几年加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1991~1992年,英国中小学微机数量和政府投资额都有显著的提高。

如,1991~1992年,政府对每所中小学的年投资额分别为15450英镑和2600镑,1993~1994年递增到23950英镑和5650英镑,分别提高64%和46%。

至1994年,平均每18名小学生和每10位中学生即使用一台微机。

与此同时,政府还着手改革义务教育后分流体制。

80年代,英国普高学生比例达80%,职高人数仅占16%,而大学同龄学生只占19%,大批高中毕业生不得不走上社会就业,为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后得到合理分流,英政府自80年代末以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1992年,在15所技术学校试行了“普通职业资格证书课程”(GNVQ),将过去高中文化知识课与职业课合并为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1993年在全国推广。

政府规定,凡持GNVQ证书者既有资格上大学,也可直接走上社会就业。

因此,GNVQ证书课程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目前,已有40%学校普及了GNVQ课程,政府拟在1997年将普及率提高到60%。

英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作者/来源:陆兴发发布时间:2003-12-03据1988年教育法,英国一改以往国家不决定学校教育课程的历史,开始在全国实施“全国统一课程”,这可以说是战后英国教育改革的最重要举措。

1999年9月。

英国政府对1989年开始执行的全国统一课程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新的全国统一课程,并从200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实施了新的全国统一课程。

新的全国统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在中等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必修课,重视英语、数学课程,充实信息教育,明确发展目标等等。

旨在通过进一步的课程改革,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统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自1989年以来,英国学校的课程框架主要由全国统一课程及其他学习领域构成。

全国统一课程是以在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为对象,由英语、数学、理科(称为“核心课程”)、历史、地理、外国语、技术、信息(1995年修订时增加)、美术、音乐、体育等11个学科构成。

同时将2—3学年合并后分成4个教育阶段(称KS)。

按照KS,在每个学科里设置了“学习内容”及“学习到达度水平”(见表1、表2)。

学校除了11个主要学科外,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性教育以及职业指导。

同时还设置有非独立的横向学科的学习内容。

主要有公民教育及人格、社会性的形成、健康教育(PSHE辅助完成宗教教育及公民教育的学习领域)以及包含“自愿者”等社区活动及劳动体验的丰富的课外活动。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实际的“学校课程”。

在国家确定课程模式架的同时,国家还对年授课时数及周标准授课时数进行了规定(但不规定全国统一课程的各学科的具体时数,仅给出限于参考的标准)。

这次,这个成为学校课程支柱的全国统一课程被修订,导入了表2所示的时间表。

二、突出课程重点,加强指导环节1999年的课程修订方案,不仅有上述全国统一课程框架的变更,而且政府还将每个学科的修订重点进行了提示。

以利于突出课程学习的重点。

《英语及数学》:从提示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观点出发,在新的课程框架中,对英语及数学的指导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为适应政府的全国基础学力提高政策,还对英语及数学课程进行了重点的指导。

在中等学校的英语中,除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现代作家的作品以外,还要求必须有包括莎士比亚的两篇作品在内的古典作品。

在中等学校的数学中,在KS4阶段,注意协调“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达成度。

在基础知识中,也并不是学习所有的内容。

《理科》:开设涵盖全部理科领域的“科学探求”(scientific enquiry)课,通过“观察及实验”、“证明”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

在中等阶段,加深对环境的理解,以增进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在KS4阶段,尽可能预展对物理、生物、化学各学科领域的学习。

《技术》:在KS2--KS4阶段,考虑可持续发展,加深对环境的理解。

在KS3阶段,注重“食品工艺”(foodtechnology)、人格、社会化、健康教育(PSHK)等,同时加强对营养、健康、卫生等的指导。

《历史》:通过各KS阶段,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并进一步明确时代的变化。

关注英格兰及威尔士等地方史,将其与欧洲及世界史相并列,但特别强调对“英国史”的学习。

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市民性”。

《地理》:通过各KS阶段,使学生掌握地图知识,明确掌握主要的地名及地理特征。

大力推进通过国际互联网供给地图教材等。

《美术》:将以往的美术课课程名称由“美术”(Art)改为“美术设计( AIt&Design)”。

这是基于美术与设计的本质联系及“设计”是国民经济中创造性产业的缘故。

曲、鉴赏等为中心,力图使理论与实技融为一体。

《体育》:在KS各阶段,确保体育的全程指导。

在KS1阶段,将游泳放在明确的位置上。

在KS4阶段中,淡化团体竞技运动能力,强化个人竞技运动能力。

《信息》:将以往的信息课课程名称由“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chnology)改为“信息交流与技术”(Infoymation Communication&Technology)。

在KSl--3阶段,在明确指导内容的同时,改变以往单一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做法,增加学科的“信息”,强化包括数学、理科、历史等所有学科内容的信息技术指导。

《外国语》:加深对异国文化及国际社会的理解,改变以往以重视语言学习为基础的做法,从小学高学年(KS2)开始作为必修课并实施外国语学习的奖励制度。

另外,在外国语语种方面,要求至少教授或掌握欧共国体国家中的一种语言。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课现在还不是必修课程,只是作为一种综合学科。

但为了培养有责任的民主社会的公民,从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单独设置为独立的学科。

并强化与人格、社会性的形成以及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组合。

三、强化课程的目标性,注重技能的发展此次课程改革除保留了1988年的全国统一课程中注重信息技术及表现力等的学习外,还进一步增加了发展目标、基本技能等更明确的要求。

在确定新全国统一课程的1996年教育法中,将学校的任务明确确定为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的发展”,但在此次课程改革中,则强调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性的发展”,并更加具体化。

四项发展目标——“精神的发展”包括自我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达成意志等;“道德的发展”包括区别善恶、正确处理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等;“社会性的发展”包括理解作为社会、集团成员的权利与责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与他人的协作能力等;“文化的发展”包括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