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的原则与策略【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疏导原则策略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如不妥善解决,就会演变成诸如厌学、说谎、自私、任性、叛逆、耐挫力差、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本人和学生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安定。
因此,作为一名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有责任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而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并灵活运用有效的策略。
本文拟从成功的个案辅导中,对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遵循的原则和采用的策略作浅显的探究。
一、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案例1]W是好几所学校都不要的学生。
这个学生的家长除了给他钱之外,就想不到孩子需要什么。
因此,W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很多毛病:上网、抽烟、赌博……我通过和他一起玩他喜欢的网络游戏,慢慢成为他的好朋友。
在一次闲聊中,我告诉他:“人的一生,有三件必须面对的事情。
一件是必须做的,不做就不能够生存下去,比如说工作:一件是可做可不做的,比如说游戏;另外一件是不能够做的,比如说吸毒。
我们不能够因为可做可不做的游戏,而放弃了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现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获取游戏的快乐上,那么我们以后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学会谋生。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没有责备他一句话,也没有要求他如何做。
我只是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观点、谈体会。
他能够接受,我很高兴;他不能接受,我不反对。
就在这样一种平等和民主的气氛中,他向我敞开了心扉。
他说:“我不是一个坏得没有良知的人,我需要的,只是爱的关注和安慰,甚至,有时候我的需要是那么低微,只需要在生日的时候,有人陪我醉一回。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和辅导,这几所学校都不想要的学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
上述案例,教师成功地疏导了有任性、叛逆等许多毛病的W,最终使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探究教师的辅导过程,疏导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教师遵循了下列几个原则:1.尊重与理解原则。
心理疏导要尊重与理解学生。
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疏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内部成长的关系。
因此,心理疏导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真诚自然地尊重与理解他们。
只有真心尊重学生,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在[案例1]中,教师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平等相待)进行谈话,没有责备W 一句话,也没有要求他如何做,教师只是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观点、谈体会。
就是在尊重、理解、平等的相待中,学生向教师敞开了心扉。
使教师知道了学生并不是一个坏得没有良知的人,他需要的,只是爱的关注和安慰。
找到了“病根”,心理疏导就能顺利进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价值中立原则。
在心理疏导中,教师要冷静对待来访学生的语言、行动和情绪,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念为标尺,对来访学生的行为随意进行价值判断;不能以任何方式向来访学生强行灌输某一价值准则,或强迫来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态度。
应该和来访学生共同探讨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案,分析不同方案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
采取哪一方案去解决问题,则由来访学生自己决定。
[案例1]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事先没有以道德的眼光进行判断,在谈话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观点,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很高兴,学生不能接受的.教师不反对。
假如,起初教师以道德眼光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他是一个坏学生,对学生进行训斥,给学生强灌自己的观点,那么,心理疏导肯定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无法进行。
3.耐心倾听与细致询问的原则。
倾听是心理疏导中的重要步骤,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才能理解学生。
不仅如此,认真听取来访者的诉说还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负担,放松紧张情绪。
当一个人给心理重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当他的感情和行为不能被人理解的时候,如能有人耐心地听他诉说,并帮他理清问题头绪,他会感到如释重负。
心理疏导教师在听取来访者讲述问题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倾听,不要过早地进行评价,尽量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话,让对方把话讲完。
在倾听过程中可适当地应答,如肯定、简要的重复或适当的简短插话都是必要的。
在来访者的述说告一段落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细心询问是为了澄清问题,而澄清问题只是为了把握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实质。
4.助人自助原则。
在心理疏导中,教师只有坚持“助人自助”,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在弄清来访者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辅导老师不应主观地指示来访者一定要怎样做或一定不要怎样做,而是与来访者共同分析、讨论,设想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案以及不同方案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但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案解决问题,则应由来访者自己进行选择,教师不能代替。
在[案例1]中,教师在让学生正确对待游戏的问题上,告诉学生,人的一生,有三件必须面对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如何做,而是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使学生自我正确对待游戏、上网等。
二、心理疏导的策略[案例2]新接手班级里的男生小王,16岁,学习成绩下游,脾气古怪、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顶撞老师,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会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他对我这个新来的班主任也有敌视和怀疑。
我特地以了解同学为名,选在休息室,找小王聊天。
小王来到了休息室,刚一进来,我就起身迎了上去,并顺手轻轻把门关上,然后微笑着招呼小王坐下来,递上一杯茶一我从了解小王的喜好入手,和他一起聊他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小王一下子来劲了,打开了话匣子,我趁热打铁,建议他以后在班级活动中露一手。
他更加兴奋了,慷慨陈词,大谈自己在唱歌方面的才能,舞蹈方面的优势,在写作、演讲方面的出众之处:同时开始愤愤地诉说他如何怀才不遇,如何明珠暗投、从他激动、尖锐甚至有些刻薄的谈论中,我逐渐发现了他的问题之所在……[案例3]蕙读高二,性格文静内向,学习成绩优良。
最近因调整座位后,新同桌写字很用力,发,出的声音干扰了蕙的注意力,蕙觉得受到了影响,要求同桌写字轻一点,同桌没理会,也不理她了。
我让蕙回想,她的同桌是和她坐在一起后才故意这样的,还是原先就是这样写字,蕙说她原先就这样,如果情绪不好,那写字时声音就更大了。
我启发道:“她写字声音大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她内心烦躁苦恼的时候,她写字声音大影响了你,但是如果因为你,她不能再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写字,不能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情绪,那么你不是也影响了她吗?”在蕙似有所悟后,我趁热打铁:“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是认清问题的性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你的同桌是你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一般有三种选择:逃避、适应、改善,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种方式呢?”在一段交谈之后,蕙说:“老师,我明白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上述两个案例,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至少采取了下面几个策略。
1.氛围营造策略。
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首先要考虑的是谈话氛围的营造。
氛围营造包括谈话环境的选择、师生座位的安排、体态语言的运用、心理距离的拉近等方面。
(1)谈话环境的选择。
人并非在所有的环境中都愿意敞开心扉。
心理疏导是一种探索心灵的过程,旨在使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隐情,宣泄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的言行,所以谈话环境应该给人安全、舒适、温馨的感觉。
在[案例2]中,小王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
他们往往把家长和教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是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和这样的学生交流,班主任老师首先考虑的就是谈话氛围的营造,并把谈话地点定在教师休息室,为后来双方的交流做出一个必要的氛围渲染。
(2)体态语言的运用。
在心理疏导中,体态语言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谈话双方都可以从对方的体态语言中受到影响。
所以在与学生进行淡话时,应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以及其他各种动作给对方真诚、尊重、理解的好印象,使学生愿把心事说给我们听。
在[案例2]中,“刚一进来,我就起身迎了上去,并顺手轻轻把门关上了”。
“我微笑着招呼小王坐下来……”“我又递上一杯茶,轻轻拍了拍他,示意他坐下”。
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们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向教师敞开心扉,使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之所在,进而对症下药,使心理疏导顺利进行。
(3)心理距离的拉近,心理距离太远,难以沟通。
怎样才能使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内向、孤僻、有隐情的学生接受我们,在我们面前敞开心扉呢?那就是拉近心理距离。
心理疏导教师应在来访者跨进屋子的那一刻起,便设法走近对方,如寒暄几句、递杯水等,以此为后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此外,从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人手,如[案例2]中,当他们聊到小王感兴趣的歌手周杰伦的时候,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已经拉近了,气氛也逐渐和谐起来。
小王的心里不再设防,敞开心扉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
紧接着,班主任老师给了小王足够的倾诉空间,认真地倾听了他的抱怨,终于从小王的倾诉中,发现了他的问题之所在。
病根挖掘出来了,那么心理疏导的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2.理解支持策略。
(1)理解对方。
在人际交往中,理解和尊重是获得别人信任的前提,尤其是那些有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因为其思维和行为超出常理而往往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他们总是用猜疑或试探的心理与人交往。
所以,作为教师更要懂得理解与尊重他们,用真诚启迪其心灵和智慧之门,解除其思想上的痼疾和精神上的痛苦。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忧伤和痛苦,行走在同一块共振板上。
如[案例3]中,教师说的:“你觉得她影响了你,而且她还有点儿不讲理,是吗?”“你一定还觉得她不该影响你,是吗?”等话语,心理疏导教师都站在“蕙”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理解“蕙”的忧伤和烦恼,然后步步引导“蕙”,使“蕙”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同桌之间的人际关系。
(2)有效支持。
有效支持包括专心地倾听、有效地引导等,而不是说些空洞干瘪的安慰话。
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心理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找一个他所信任的对象倾诉内心痛苦,以理顺情绪,释放心理能量,转移心理重心。
因此,认真倾听学生心声,练好“听”功,是心理疏导教师必须学好的一门必修课。
在听的同时,心理疏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点拨,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