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撰写模板及修订要求使用说明:1.为规范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统一文档格式,请各导师组务必直接在本文档内打字填写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需要粘贴相关内容时,请先取消原始格式(建议操作方法:复制所需文本后,选择word 顶端左侧的“编辑-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
2.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各项具体培养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政策规定。
在满足学校原则性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导师组开展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与创新探索。
重要文件:(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中南大研字…2007‟18号)(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中南大研字…2010‟24号)(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中南大研字…2013‟3号)3.《撰写模板》正文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蓝色字体)【相关要求】说明该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是学校的原则性要求。
●(红色字体)【撰写范例】举例说明文本的格式规范及撰写方法。
其内容非强制性要求,仅供参考。
可以直接在此部分打字填写、粘贴内容。
最后定稿的培养方案请将【相关要求】和【撰写范例】与本专业无关的内容删除。
●(黑色字体)为全校性统一规定,无特殊要求不需要导师组另行填写。
本专业有个性化要求的可予以补充说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审批表(院级)注:培养方案上报研究生院前请完整填报本表,并签字盖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审批表(校级)撰写模板(填写招生简章中的专业名称)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相关要求】150字以内。
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单位的特点,阐明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突出我校研究生教育“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培养特色。
实行分类培养的专业中,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各有侧重。
学术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以高素质学术研究后备人才的养成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和学术潜力发掘;应用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侧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在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
【撰写范例】本专业主要培养在学科专业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二、专业及研究方向1. 专业简介【相关要求】200字以内。
择要介绍硕士点的设置时间、发展状况、国内外地位;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科研状况(项目经费、来源等)和代表性成果;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等情况。
【撰写范例】我校于……年获得本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 研究方向【相关要求】100字以内。
研究方向的确定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应适合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宜过细、过窄。
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5个,请务必与2014年招生简章保持一致。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相关要求】本条为全校性统一规定,如无特殊要求不需导师组再填写。
根据2007年3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决议,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培养方式【相关要求】《硕士培养办法》对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做了原则性规定,各专业应在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提出系统、完整、科学的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及方法的说明,力求突出本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相关要求】本条为全校性统一规定,如无特殊要求不需导师组再填写。
1.公共必修课:外语(学科英语),4学分;政治理论课,2学分。
2.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共24学分。
专业课的设置应紧密结合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来设定。
3.公共选修课,6学分。
4.总学分:36学分。
本专业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信息详见附件1。
六、考核方式【相关要求】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培养环节,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改变课程考核单一采用撰写论文形式的现状,鼓励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
【撰写范例】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课程考核可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撰写论文(设计)、撰写调研报告、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
硕士生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研究方向课统一采用“考试”形式。
建议除专题形式课程外,所有课程尽量采用笔试考核。
任意选修课可以采取“考查”或“考试”形式。
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是通过研究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各类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实践与创新环节【相关要求】硕士生必须完成“实践与创新培养”的10学分方能申请答辩,这是我校硕士生培养的统一规定。
在满足基础性要求的前提下提倡各导师组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制定本专业的具体规则。
本条【撰写范例】内容为全校性规定,供参考。
【撰写范例】实践与创新培养是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实践与创新培养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两类。
科学研究活动主要项目有专业学术活动、科研活动、专业学术论文、学科竞赛等。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项目为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三助”活动等。
实践与创新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安排;同时,指导教师还应根据研究生个人特点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分别侧重于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
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既要兼顾,又要有所侧重。
在实践与创新培养环节,硕士生须至少修完10学分。
其中毕业实习为必修项目,计4学分;其它项目为选修。
实践与创新学分的管理参见《硕士生培养办法》的相关章节。
学校对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
各专业对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可以在全校性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更具体的科研成果要求,并在本处予以具体说明。
八、学位(毕业)论文【相关要求】除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外,各专业可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术性、完整性、创新性、应用性、写作等)提出具体要求,还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并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等以《硕士培养办法》及《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规定》的具体规定为准。
九、附则【相关要求】本部分由导师组对上述各大点未包括的,需要说明的重要事宜予以说明。
附件1:(填写招生简章中的专业名称)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表①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研究生,根据学科类别,分别修读经济、法学、管理、人文英语;小语种(德语、法语、日语、俄语)单独开班。
②根据教育部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1学分的政治理论公共选修课,文科选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科选修《自然辩证法》。
【相关要求】1.课程说明(1)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
(2)公共必修课包括《第一外国语》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全校所有硕士生的必修课。
(3)一级学科基础课是同一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硕士生必须共同修读的课程。
由导师组在学校统一提供的课程清单中选定。
(4)专业课由各专业导师组自行设置,应强调基础性和宽广性,按二级学科层面开设,适当压缩开设课程的数量。
(5)专业方向课依据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或本领域学术前沿设置,研究生按本人所属研究方向修读。
开设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不宜过细过窄,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
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合计不超过24学分。
(6)硕士生必须完成不少于6学分的公共选修课。
2.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完不少于36学分的课程。
开课学期原则上为第1至第4学期,且第4学期必须开课。
3.学分、学时及课程设置门数一般为2~4学分/门,公共选修课为1~2学分/门。
按1学分 = 17学时换算。
附件2:(填写招生简章中的专业名称)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补修课程安排表备注: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必须补修至少三门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
【相关要求】对缺少本专业本科专业基础的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应由导师组确定若干门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在此表中予以说明。
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但不列入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附件3:阅读参考书目【相关要求】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50个,其中外文版至少占十分之一。
各专业的具体执行标准可以略高于本要求。
无论是著作类,还是论文类,其顺序均为先中文,后外文。
其中,中文文献以作者姓氏拼音顺序排序;英文类外文著作以作者字母顺序排列,其他类参照以上惯例。
中文文献的撰写方式:中文文献分别为作者、著作或论文名称、(译者)、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的时间。
外文文献的撰写方式:责任者(作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版物名称用斜体;文献纯系英文,句末用英文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
未尽之处请参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对注释的相关要求。
【撰写范例】一、中文1.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3.金一虹:《非农业过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二、外文1. Polo,M.,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sden,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1997.2. Daily,G.,Ehrlich,P.,Polulation Extin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 Crisis,In Perrings,C.,et al (eds.),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3.Basar,T.,G. J. Olsder,Dyanmic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New Y ork: Academic Pres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