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仅有其社会历史条件,而且也有其思想来源。

它的根源虽然深藏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但是,它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必须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

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也包括社会科学的“三个来源”,尤其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早期资本主义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在欧洲,16—19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的时期。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一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美满的社会制度,它的一些弊病早在其产生初期就暴露出来。

人们看到它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说的是什么超阶级的“理性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激起了一些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同情。

先进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根源,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

于是反映对资本主义不满情绪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因为这种思潮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叫空想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手工作坊——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后者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峰。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突破意义的第一步;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

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5页。

)恩格斯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不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他们仅视为同情的对象。

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同上,第3卷第724页)“生产状况”指的是英国刚刚有大工业,法国还没有;“阶级状况”是指,无产阶级还没有完全从劳动群众中分化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还很不开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中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学说体系,它既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更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而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继续。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发展》的第二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

这一章强调,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世界观。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因而他们的学说只能是空想的而不是科学的。

马克思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除了历史条件成熟外,关键是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世界观,也就是现在我们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人类认识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和斗争。

辩证法要求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观察问题,形而上学则完全相反。

从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到15至18世纪400年间的形而上学(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和洛克),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方式。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两个矛盾,一是方法和理论的矛盾,即辩证法同客观唯心论的矛盾,二是方法论和历史观的矛盾,即辩证法同唯心史观的矛盾。

客观唯心论和唯心史观窒息着辩证法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首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他一方面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并把它向前发展了;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于是用唯物主义代替它,但是,这已不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别名。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他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大机器的广泛使用,经济在社会生活的作用日益突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成熟了。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自然观和社会观都是唯物主义的,从而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而已往是下半截的唯物主义,上半截的唯心主义。

因而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不开展,不彻底。

现在,开展了,彻底了。

唯物史观的创立,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社会发展的动因,既不是英雄豪杰,也不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恩格斯在《发展》中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740页)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在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时进一步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得他得以从研究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这两大基石,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一方面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并把它向前发展了;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于是用唯物主义代替它,但是,这已不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辩证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别名。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他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大机器的广泛使用,经济在社会生活的作用日益突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成熟了。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自然观和社会观都是唯物主义的,从而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而已往是下半截的唯物主义,上半截的唯心主义。

因而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不开展,不彻底。

现在,开展了,彻底了。

唯物史观的创立,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社会发展的动因,既不是英雄豪杰,也不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变革,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恩格斯在《发展》中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740页)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在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时进一步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得他得以从研究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这两大基石,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

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众所周知,“科社”与“空社”的内容,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旧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对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共产主义制度)的向往与设想。

因此,要分清“科社”与“空社”的区别,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

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

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

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

因而恩格斯才明确地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之所以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科书和有关专著是这样分析的:(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2)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