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7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8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4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
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 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 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 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5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6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 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 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 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 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 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27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
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 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 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 推动。
2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
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 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
雄传奇
1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
26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
首先,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
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 而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 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因 此,一批从中国革命中走过来的作家,当他 们开始回味这一历史过程,表达自己在这一 血与火的历史过程中的特殊经验时,便较多 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而他们长期的 生活积累与艺术准备,则为其创作的成功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19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 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 1922年3月生。幼年家贫,只读了 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 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 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 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 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 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 表》、《老水牛爷爷》等。 散文创 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 赋》、《秋色赋》等。
1.梁斌的《红旗谱》 2.杨沫的《青春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4.吴强的《红日》
5.曲波的《林海雪原》
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29
1.梁斌的《红旗谱》
30
31
梁斌《红旗谱》
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冯兰池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 第三代:大贵、运涛、江涛、春兰 干部形象:贾湘农、夏应图 朱老忠:农民英雄 严志和:地道的农民:革命性与如软弱性
34
重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朱老忠是作者
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的农民 革命英雄艺术典型。 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 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 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 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 驴头、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 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 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杨沫(1914-1995)杨
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 歌》、《苇塘纪事》、 《芳菲之歌》、《英华 之歌》、《自白——我 的日记》、《不是日记 的日记》等。
37
自传体成长小说 林道静: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1960年的修改本,改动、删削了
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 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 感情”,并增加表现林道静在深 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力 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 更坚强些” 的参加、领导北大学 生运动的三章。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 《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14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5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 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 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 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 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 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 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 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 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 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 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 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 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 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 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35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
年农民) 3. 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 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 者的话说就是:“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 说”。 4.不足:缺乏统一性
36
2.杨沫的《青春之歌》
9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 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 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 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 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 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 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 性化的抒情风格。
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 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 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 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 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2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
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 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 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 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 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 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 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 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 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 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 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 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10
艺术特征:※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
风格的主要表现。 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 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 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 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 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 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
32
电 影 剧 照
电视剧剧照 运涛与春兰
33
小说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
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 情节展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 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 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 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 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 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 进行的艺术概括。
24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
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 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 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 的一个丰收期。
25
成就与特色※
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 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 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 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 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 变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 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 和时代风格。
3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
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 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 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 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 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 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 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
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 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茅盾把 她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13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