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哮喘的小气道炎症(科内稿)

哮喘的小气道炎症(科内稿)


容量大得多
Usmani OS,et al. Annals of Medicine, 2012; 44: 146–156
小气道是肺气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肺支气管树中,约2/3的气道由小气道所组成 小气道包括: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囊泡 气管支气管占肺容量:人1%、恒河猴2%、啮齿类11%
炎症细胞:T细胞(CD3 阳性),巨噬细胞,肥大 细胞,中性粒细胞,EOS
中气道 大气道 小气道 肺泡组织
Balzar S, et al. Eur Respir J 2002; 20: 254–259
多项研究证实哮喘炎症 小气道较大气道更严重
200 嗜酸性粒细胞 (EG2)/mm2
Small airways 100
较之健康小气道,成人轻度哮喘(LF正常), 其外周阻力也显著增加
0.08
Average peripheral resistance (cm H2O/mL/min)
0.07 0.06 0.05
*p=0.013 vs. healthy subjects
* 0.069
0.04
0.03 0.02 0.01 0 0.009
FEV1正常的哮喘儿童存在小气道功能异
常 一项对2728名哮喘儿童在1999-2002年间进行的24388次肺功能测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的研究
80
70 60 %人数 50 40 30 20 10 0 3.1 <60 60-80 %预计值
Keith et al. Pediatric Pulmonology. 2005: 39:311–317
支气管分支越多,累积气道横断面面积越大, 因此正常小气道的总体阻力很小 分支越多,气道直径越小,气流越缓慢,发生 阻塞的可能性和程度相应越高
Virchow JC. Pneumologie 2009;63 (Suppl 2):S96–S101
小气道病变分类
小气道:指吸气末内径≤2mm的无软骨支撑的周围细支气管, 主要包括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病变分类
肺切除后标本
气道内径>2mm
哮喘患者与非哮喘患者 相比,中央和远端气道 均有显著存在连续炎症 浸润
Hamid Q,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7 Jul;100(1):44-51.
重度哮喘:小气道及肺泡炎性细胞更多!
*p<0.05
14例重度哮喘患者经支气 管肺活检(黑点)或者外 科手术活检组织(白点) 显示 1、小气道炎症细胞数量明 显高于大、中气道 2、气道 vs. 肺泡组织 p=0.008
18 16 14
Large airways
Small airways
直径 (mm)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气道分级
Weibel ER. Morphometry of the Human Lung. 1963.
亚花粉颗粒 宠物 啮齿动物 宠物 霉菌 蟑螂 尘螨亚花粉颗粒
破碎的杂草花粉 分泌物 分泌物, 尿液 猫/狗的皮屑 N/A 分泌物 排泄物
0.5–4.5 1–5 1–15 2–15 5–10 5–35 5–35
1. 2.
微小颗粒过敏原足以进入最末梢、最细的小气道; 进入最细的小气道,可引起小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FEV1 FEV1
FEF25-75 FEF25-75
77
大多数哮喘患 儿 的 FEV1 大 于 80% 预测值,占 人群近80%
仅 不 到 30% 患 儿 的 FEF25-75 大 于80%预测值
27.7
40.9 30.4 16.8
对于哮喘的检 测 FEF25-75 较 FEV1更加敏感
>80
干、冷空气显著增加 轻度哮喘患者的外周阻力
原发性细支气管疾病(病变主要在细支气管)
急性细支气管炎、缩窄性细支气管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呼吸性 细支气管炎
肺间质性疾病(细支气管明显受累)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炎、脱屑性细支气管炎、过敏性肺炎、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肺朗罕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节病
大气道病变累及细支气管
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囊性纤维化
哮喘时小气道炎症及治疗对策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永清
1 小气道的
目 录
定义 2 哮喘与小气道 炎症 3 哮喘小气道功能 的评估 4 哮喘小气道炎症 的治疗
小气道的定义
01
小气道概念
小气道指吸气末内径小 于 2mm 的气道,通常指 8-23 级,占据了肺容量 的98.8%
01
02
与大气道(>2mm)相 比,小气道的横截面和
小气道约占总肺容量的98.8%
104
Large airways 横断面面积 (cm2) 103 102 10 气道/肺容量及截面积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气道分级 23
容量: 50mL
Small airways
容量: 4500mL
小气道和大气道比较,明显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大的表面积
健康人群
哮喘患者
1. Kaminsky DA,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5;152:1784-90. 2. Anderson SD, et al.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6:37-42.
夜间哮喘患者 夜间外周阻力增加提示存在小气道病变
Ryu JH, et al. AJRCM, 2003;168:1277-92
小气道病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儿童发病率10-20.3% 常见病种 哮喘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闭塞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某些支气管肺先天畸形 肺早期播散性肺结核
Castro-Rodriguez, et al. AJRCM, 1999;159:1891-7
与小气道病变可能相关的哮喘类型
• 夜间哮喘1,2 • 重度哮喘3 • 过敏性哮喘4,5
• 轻度哮喘6,7
• 运动后诱发哮喘8
1. Kraft M,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154:1505-10; 2. Kraft M,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163:1551-6; 3. In ‘t Veen JC,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161:1902-1906; 4. D’Amato G, et al. Eur Respir J 2002;20:763-776; 5. Zeidler MR,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118:1075-1081; 6. Wagner EM, et al. Am Rev Respir Dis 1990;141:584-8; 7. Hyde DM,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124:S72-7; 8. Kaminsky DA,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5;152:1784-90.
1. Virchow JC. Pneumologie 2009;63 Suppl 2:S96-101. 2. Figure adapted from: Weibel ER. Morphometry of the Human Lung. 1963
小气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小气道没有/仅少量软骨支撑,管壁菲薄,用 力呼气或平滑肌收缩时易于塌陷
Nocturnalபைடு நூலகம்asthma
小气道功能异常是夜间哮喘症状加重的原因 个人推测:缓释茶碱、SABA、MK对夜喘的疗效机制
Kraft M,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163:1551-6.
微小的气源性过敏原能诱发小气道哮喘
过敏原
来源
微粒直径 (µm)
0.14
Peripheral resistance relative to controls (cm H2O/mL/min)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Non-nocturnal asthma
*p<0.05 between the groups
早晨4点检测的外周阻力
In ‘t Veen JC,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161:1902-1906.
02
哮喘与小气道 炎症
哮喘:小气道观点的改变
现在 过去
• 哮喘患者大、小气道连续存在炎 症和结构改变,而且小气道的炎 症和结构改变是导致气流受限的 重要因素 小气道阻力相对较小,在出现哮 喘临床症状前,已有广泛的气道 损伤和严重的气道阻塞
1/ R p (ml/cm H2O-min)
■ 哮喘 患者
气道炎症导致小气道功能改变
小气道炎症
• 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增加 • 支气管高反应性加重
小气道功能改变
• 哮喘患者小气道阻力增加
• 哮喘患者变应原刺激导致小气道通畅程度降低, 气体陷闭增加
• 小气道阻力正常时 只占不到总气道阻 力 的 10% , 曾 被 称 为 “隐匿区”,其 在哮喘病变中的作 用被严重低估


即使轻至罕有症状且肺功能正常 的轻度哮喘患儿 ,亦有 1/3 存在 肺泡通气异质性
哮喘特征性的气道炎症、气道重 塑及 AHR ,在中央气道、远端肺 及肺实质均可见

Hamid Q. Respiration 2012;84:4–11 Usmani OS,et al. Annals of Medicine, 2012; 44: 146–156 Singer F, et al. Chest, 2014;145(3):492-4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