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教育《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

网络教育《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第一次作业填空题1.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与。

(太阳能地球内能)2.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

(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以及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4.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5.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和。

(太阳能地球内能)6.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和。

(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

(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8.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9.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六大要素。

(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岩石)10.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应是,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

(夷平化崎岖化)11.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相限区地方)12.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13.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

(物理风化阶段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15.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

(省性带段性)16.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17.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18.根据地洼学说,地壳构造的演化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19.《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一书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

(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第二次作业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A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CDA:热力分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3.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A:部门区划叠置法B:类型制图法C:地理相关分析法D:主导标志法4.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D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5.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A:古地理法B:顺序划分法C:地理相关分析法D:合并法6.下面四类植物:①苔藓植物;②蕨类植物;③裸子植物;④被子植物。

按照植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A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7.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

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C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②③①D:②①③④8.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A:自然综合体B:景观圈C:自然地理环境D:地球表层9.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A:部门区划叠置法B:类型制图法C:地理相关分析法D:主导标志法10.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A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11.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12.下列的说法,符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CA:当草原植被为森林植被所取代时,可能使温室效应增强B:当森林减少时,可能使温室效应减弱C:植被类型的改变,可能引起地表水热交换发生变化D:森林减少,可能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小13.下面关于水圈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BCA: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B: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C: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增大D:海水性质基本没变14.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AA:整体性B:综合性C:相关性D:区域性15.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A:火山B:地震C:热水活动D:构造运动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CA:整体性B:综合性C:相关性D:区域性17.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BDA:古地理法B:顺序划分法C:主导标志法D:合并法18.原始大气中没有:DA:H2O B:CO2C:N2D:O319.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A:地方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20.关于生物进化,正确的是:ACA:从水生到陆生B:从陆生到水生C:从简单到复杂D:从复杂到简单2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是:ABCDA:整体性B:综合性C:地域性D:相关性22.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2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A:地貌B:气候C:水文D:生物第三次作业1.什么是省性?什么是带段性?什么是地方性?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2.什么是自然综合体?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什么是综合自然区划?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综合自然区划。

4.什么是整体性?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5.什么是旋回性节律?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6.什么叫土地适宜性?什么叫土地分等?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7.什么是双列系统?什么是单列系统?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单列系统: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8.什么是地域分异?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狭义的是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第四次作业1.论述人类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方式及后果?(1)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由于不合理开垦土地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不合理灌溉引起次生盐碱化;工业发展、农药化肥的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

(2)人类对水平衡和水资源的影响。

修建水库、引水渠改变了流域内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调水工程改变了两个以上流域间的水平衡。

通过对径流的调节,可以获得防洪、灌溉、航运等效益,但某些水利设施也产生了不良的地理后果。

人口激增、生产高度发展、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张。

(3)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超过生态系统负载能力时,生态平衡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甚至破坏;反之,则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平衡生态的能力。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的破坏方面。

(4)人类对热平衡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改变下垫面状态,相应地改变了陆地表面的反射率,从而改变区域的热量平衡。

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化学物质和微粒,尤其是CO2和各种污染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和造成大气污染。

(5)人类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使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加快。

2.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的人地关系:采集渔猎―依附自然、农业社会-顺应自然、工业化-征服自然、人地协调阶段-与自然"共生”。

实现人地的协调发展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3)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4)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总之,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可持续发展遵从什么原则?主要有:(1)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三层意思;(2)协调性原则,该原则强调社会(人口、科教等)、经济与环境(包括资源)三者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3)质量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量,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4)发展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部分:一是既强调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须通过发展来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那种认为必须停止经济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二是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必须具有长远的观点,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后劲。

4.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试以《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为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分一般性原则和基本原则。

前者包括: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后者包括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概括起来,综合自然区划遵循"从源、从众、从主”的原则。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包括: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图幅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网格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分为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

中国自然区划是应用主导标志法划分的。

①构造运动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的季风区,西北是新构造运动显著上升的蒙新高原区,西南部是有大幅度上升的青藏高原区,三个区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各自然地理过程就有明显差异;②带,是根据大气的温度来划分的,≥10°C的积温将全国划分为6个带;③地区,据大气构造单元和距海远近来划分的,不同地区由于大构造单元不同,距海远近不同,湿润不同,全国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④地带的划分采用植被和土壤作为指标,根据植被和土壤地带性分异规律将全国划分为8个地带;⑤省,是根据地带内部的地貌差异而划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