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初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2012初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潮阳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拟题人:高小波一、基础(33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2分)(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

(《诗经蒹葭》)(2)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3)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4)□□□□□□□,□□□□□□□。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 (5)把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默写完整。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6分)(1)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yǔn luò()了。

但他是永生的。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huò rán guàn tōng()。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qiè ér bù shě()地把它发展下去。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通过今年食盐抢购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科普常识都有待提高。

(把“通过”或“使”去掉)B.中国撤离在利比亚的公民行动,表达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外交为民”的理念。

(改“表达”为“体现”)C.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活动。

(应将“基础”改为“空间”)D.《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富春江两岸初秋的山光水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将“描绘的”改为“描绘了”)4、从A组词语中至少选择2个词语,在B组中选择一组关联词,写一段校园东边的“东山之景”。

(80字以内)(6分)A、雄伟和煦多姿多彩郁郁葱葱明月清风鸟语花香B、尽管……可是;不但……而且;无论……都;只有……才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为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学校开展了“食品安全人人知”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给某班同学搜集到的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3分)2011年6月8日,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

发改委称,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

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关注度高。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整顿和规范市九年级语文第1 页共8页(2)你和同学在超市进行暗访时,发现一些食品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此时,恰好小学同学李华来买零食,你将怎样善意提醒她?(3分)二、阅读(57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8题。

(一)曹刿论战(14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黑体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公问其故/故逐之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何以战/可以一战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用原文词句填空。

(4分)战前曹刿主动“请见”“间焉”的原因是: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B、“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又指出进攻者是齐国,防御者是鲁国。

我指的是“鲁国”。

C、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比较清晰和详实,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D、本文的写作特点是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二)圈子决定你的未来(13分)①泥土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因而散发出芬芳的香气。

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也有这个意思。

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

”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③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

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

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

在生活中,每个人应善于擦亮慧眼,对“第一眼”作出理性判断,避免成为人类的“小鹅”。

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

如果与消极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九年级语文第2 页共8页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

如果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

假如你希望生活得更好,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

⑤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

而其区别在于:圈子的大小,圈子能量的高低,是否善于经营圈子。

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只有三四个人。

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⑥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是你终身最大的一件事。

1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分)11.第④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6分)12.下列有关“印刻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形成的不可以逆转的跟随反应,称之为“印刻效应”。

B.“印刻效应”采用引证法来进行论证,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擦亮慧眼,作出理性判断。

D.“印刻效应”源于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三)弱种子也要发芽(20分)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3、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4分)⑴议论瘪种⑵给儿新生九年级语文第3 页共8页14、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6分)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