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B【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A【解析】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B【解析】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行而不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始终,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5.A【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C【解析】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学术知识。
7.B【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
8.C【解析】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9.C【解析】题干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思想。
10.B【解析】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阐述的是标准化的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
1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生文化的定义。
12.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3.B【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14.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在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15.A【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是个体差异性的表现。
16.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17.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是“教育万能论”的体现,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18.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一旦错过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只会“事倍功半”。
19.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0.A【解析】题干体现的是个人本位论者马利坦的观点。
21.D【解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教育目的出发,依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进行,所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2.A【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3.B【解析】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4.C【解析】“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5.C【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学制的出现。
26.C【解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7.D【解析】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对受教育者28.D【解析】义务教育的年限有所延长,而不是缩短。
29.B【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性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创新能力的重视。
30.B【解析】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
31.C【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32.B【解析】从题干中的“模范”“榜样”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33.D【解析】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4.C【解析】民主型师生关系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5.D【解析】教师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素养,这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36.C【解析】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7.C【解析】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
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38.D【解析】学生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单纯接受训练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9.D【解析】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没有体现出创造性。
40.A【解析】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41.A【解析】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它不指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也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
其主要倡导者是杜威。
42.D【解析】①②③④⑤表述的都是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43.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
这是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的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44.A【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其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此具有强制性。
45.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学生的需要,尤其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
46.A【解析】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是包含“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重分科的学习;工业革命后,按照社会的需求,开始设置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分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属于学科课程。
47.C【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48.B【解析】题干中阐述的是“选修课程”的概念。
49.B【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和实施的课程。
50.C【解析】布鲁纳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1.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概念。
52.B【解析】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53.B【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该学科教学的直接依据。
54.C【解析】教科书作为教学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
55.C【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56.B【解析】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57.A【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58.A【解析】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因而,课程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59.B【解析】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五部分组成,其中课程目标是其核心部分。
60.A【解析】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61.C【解析】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信息——社会经验即是教学内容。
62.A【解析】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63.A【解析】中学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体力;三是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其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64.D【解析】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即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65.B【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
66.D【解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是衡量一节课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
67.C【解析】课外辅导是教师上课的必要的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68.C【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之一表现在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传授下进行的,因此这种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69.D【解析】略。
70.B【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71.D【解析】赫尔巴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教学都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72.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73.B【解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用于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
74.B【解析】略。
75.D【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复习、反复巩固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熟练运用。
76.C【解析】拔苗助长是说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
比喻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拔苗助长”的做法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相违背。
77.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78.D【解析】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做容器,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是注入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
79.A【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意思是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这句话用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
80.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对所学事物的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