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学重点归纳

训诂的条例:
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

”有双声的,如《说文》豈部:“愷,康也。

”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词语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与,始也。

”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解释训诂概念:
因声求义(读若):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词形):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考求字(词)义。

因文求义(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

因形求义因声求义之外的训诂方法都可归于此。

三苍:一、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

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

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

凡五十五章,计3300字,小篆的常用字已大略具备。

二、以《苍颉篇》为上卷(包括《爰历》、《博学》),以西汉扬雄《训纂》为中卷,以东汉贾鲂《训纂》为下卷,也合称为《三苍》。

又作《三仓》,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

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注: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

本义是用水灌注。

水道堵塞,用水灌注才能疏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疏: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直训:即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特点是“以词释词”。

如:舟,船也。

多个词语的直训又有:
同训: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几个同义词。

如《尔雅·释诂》:“粤、于、爰,曰也。


互训:用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

如《说文》言部:“讽,诵也。

”“诵,讽也。


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递训。

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转语:由于时地不同,语音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词。

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现方法。

一、三大方法里有一个,依据原理
因形求义(词形):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

依据:传统训诂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小篆形体结构来探求字(词)义,现代训诂家还利用古文字学的其他资料,而“六书”中的四书则一直是因形求义的依据。

注意问题:1.不局囿于《说文》 2.不拘泥于字形 3.有文献材料佐证
因声求义(读若):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萌芽先秦,盛行汉,精于清。

音义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

作用:1.明通假(音近通假,音同通假)2.考方言 3.求语源
因文求义(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直接解释词义。

方法:1.利用工具书以及古注 2.排比归纳语言材料 3.据一书之通例 4.利用语法规律 5.利用修辞方式 6.利用校勘 7.利用方言佐证
二、某个朝代的训诂特点(汉代或清代)
汉代:
特点——朴实、师承。

1.专著方面的特点
·识字课本的发展:李斯《苍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三苍)杨雄《训纂篇》(续)
·经典专著:扬雄《方言》许慎《说文》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
2.传注方面的特点
·西汉主要集中于经部,完整保存的有两部:《毛诗诂训传》《尚书传》
·东汉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以经为中心,涉及史、子、集等类注解。

清代:
1.因声求义方法得到普遍的确认。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词义系统研究。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

4.坚持实证的态度。

三、训诂的主要原则,其中的一个原则是什么意思
(一)时代性原则:释义要有古今观念,不以今律古,不泥古释今天。

1.明古词古义,不误解古籍。

2.明古词古义,不误改古籍。

3.明古词新义,不泥古释今。

(二)整体性原则: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要放到系统中多方面考察方能确定其意义的正确与否。

割裂开来的释义是不可靠的。

1.释词不离句。

2.词句不离篇卷时代。

3.义理相得。

(三)求是性原则
1.重证据:“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无征不信”“孤证不立”
2.正确对待前人的训诂
-注重吸收前人的成果,择善而从
-明辨是非,不盲目佞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