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雨霖铃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授课班级:浙江安吉高级中学高二(14)班时间:2007年3月20日教材版本:人民教学出版社第四册授课人:郭吉成(特级教师)课型:观摩课(市级)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柳词层见错出的具体形象(意象)里寻绎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读解诗词,把握诗情,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模式:诵读——品读——体悟——拓展师: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文学是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创作达到了顶峰。

今天,我们说到唐宋文学时,常用——生齐答:唐诗宋词师:(在学生回答后)唐诗宋词,对!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笔重彩浓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

同学们知道,宋时词坛产生了许多文学流派,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那时的词坛文学流派有那些?(有四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师总结:有苏轼的豪放派,柳永的婉约派,李清照的“易安体”,姜夔的正宗派,吴文英与姜白石的格律派等。

宋词确实有很多的流派。

流派纷呈,各有各的风格。

今天我们学的是婉约派诗人柳永的代表词作《雨霖铃》。

(教师板书《雨霖铃》)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学生打开课本,朗读)师: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

(学生听录音)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

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学生读自由读)师:谁来读一遍。

(一学生举手,教师请学生读。

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

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学生读)师: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按前后位置讨论一下,这首词从所写的内容来看可以归为哪一类?词的风格流派是怎样的?(学生前后位置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让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初读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生1:内容是写爱情的,应该是爱情诗;生2:应该是离别诗,通过离别写爱情。

师:那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呢?请同学们在看看诗,从所写的内容再想想从中选择已项)(学生在下面讨论,一致认为还是说离别诗好,教师板书:诗的内容:离别诗)师:为什么说离别诗好呢?生3:因为从诗内容和场景来看主要是写离别时的情景。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

应该是说“离别诗”好。

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首词从风格上看是属婉约派的词作。

写法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这首词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作。

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

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

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具体地去体悟这首词的情感。

读诗在于体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诗情,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

这首词中的诗情——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

请同学们再诵读这首词,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专家点评:教学诗歌,必须多读。

通过读,初步把握词的内容,是读懂词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的独特的意境的必要铺垫和准备。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重点学习离别时的场景,体悟诗人含蓄的情感时怎样通过人悟的动作神情来表达的。

(教师布置学生诵读词的上阙)师:全词用了两个时段来描摹抒情,请问按词的结构顺序来看应是哪两个时段?生4:应是离别前和离别后两个时段。

师:他回答得对吗?生5:“离别前”应为“离别时”。

师:为什么?你能说说理由吗?生6:因为词的上阙的几个场面描写,虽然写了两个时空,有时空的转换,但这两个时空一个是实写,另一个是虚写。

实写的那个时空是分别的场面,虚写的那个时空是词作者在分别时对茫茫前途的虚幻想像;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他们分别时的场景的描写,是用来烘托分别时的“凄切”的氛围的。

因此,“离别前”应改为“离别时”师:很好!这位同学分析的方法很好,能结合具体的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他已经在悟词了。

师:分别时是一幅恋人“别离图”,如果要是将“别离图”按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你们看可以画成几幅图?(专家点评:场景喻图,旨在激趣。

)(学生前后自由讨论)师:谁来回答?(一学生举手示意回答)好,请你回答。

生7:可以画成三幅图。

我的依据是柳永在写恋人分别时写了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就是三幅图。

师:好,这位同学已经回答了可以画成三幅图。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小组为单位想象讨论一下,这三幅场景图应该是怎样的?然后,根据讨论的情况,用词中的一句话作标题,看看谁的想象最丰富,最正确。

(专家点评: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去品、去悟。

)(学生讨论,进入场景,气氛热烈,教师巡回,约4分钟,有学生示意完成)师:请那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专家评注:让学生展示,激励其树立成功意识。

)(一女生上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画的场景草图,标题为“都门帐饮”)师:大家评价一下她画的图有没有正确地传递词意。

生8:没有。

因为“都门帐饮”只是一种行为,这句诗主要表现“无绪”的心理活动。

“无绪”就是没心思。

一对恋人(学生笑)要分别了,面对佳肴肯定没有心思――套用词中的话说就是“无绪――吃的,画面不应该表现他们喝酒的情景。

师:那么你说,如果让你来画这个场面,你该怎么画呢?生9:我还没想好。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有几位学生举手。

教师请其中一位说。

)生10:“无绪”是感情的焦点,画面应画出面对佳肴不动筷子,而是相互对看的具有复杂心理的场景。

生11:不一定要对看,但一定要画出“难舍”与“伤心”的情感。

比如像女的低着头用手绢轻擦眼泪,男的则看着女的无所适从就比较符合词意了。

师:很好!“无绪”是感情的焦点,画面是应该画出相互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

(专家点评:讨论与评价,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亦为悟。

)(学生接下去分别展示了其他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作简略的评价修改。

)师:你们怎么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的?(学生作短暂的思考后举手)生12:就是手拉手,相互对看,有话要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意思。

生13:说明他们的感情是很悲伤的。

生14:说“感情悲伤”不符合语法要求,应该说“心中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语法错误都指出来了,很好。

对这句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生15:表明了他们难舍难分。

师:能不能再深一层地去悟下去?生16:我认为这句诗写出了两人分别时的感情高潮点。

两人虽然泪眼相对,语噎无声,但实际上两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满腹衷情尽在这不言中了,因此这句诗字面看似简单,但它的内涵是很深的,表达的情感是十分强烈的。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这样说的理由吗?生17:(继续)“无语凝噎”就是悲伤得说不出话来,表明很悲伤。

“执手相看”是说他们手拉手,泪眼相对,悲伤得说不出话来。

只能用手拉着手、四目相对的方式来表达此时内心的感受,这不就是满腹衷情吗?这不就是分别时的高潮点吗?这种情景在小说、影视中可以经常看到。

(专家点评:联系生活中的间接经验,拓展联想,是为悟。

)师:他分析的非常好,真正读懂了这句诗,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中去了。

其实,这两句诗所写的人物分别时的情感与情景,我们可用一句非常熟悉的诗来归纳,这句诗是——(学生全体不约而同地: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总结:对,“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西方人在分别时常以拥抱、亲吻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而东方人则不然,而是用词中所写的方式来表达此时强烈的心理情感,这种表达方式看来很平稳,但实际上更动人情怀,更令人有回想余地。

本词通过场景的描写较好地刻画了一对深情的恋人离别时的意境。

词作者的情感也从场面描写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显得——(还未说完,学生便接:含蓄!)师:对,含蓄。

不仅含蓄,而且深沉!(教师板书:情感含蓄、深沉)(专家点评:此时已悟到了深层)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总结一下上阙场景描写所表现的这对恋人的情感吧。

(有学生说“难舍”)师:那位学生说,“难舍”比较好,大家同意吗?(生齐声:同意!)(教师板书:难舍)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写法、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归纳词的上阙。

师根据学生归纳发言总结:词的上阕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难舍情感。

(专家点评:品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读提升一个高度,即将感性阅读阶段提升到一个理性阅读阶段。

而体悟则是学生对词的阅读再次提升到阅读的更高层面――阅读的智性阶段的必要途径。

学生只有悟了,才能将作品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修养。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重点品读名句,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

请同学们读下阕。

(学生朗读词的下阕。

)师:下阕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你能说说是哪一句吗?(生几乎一致认为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学生边读边体悟)师:谁能把自己体悟到的感受说一说?生18:这个诗句好就好在诗的景物与诗的情感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师:能具体点吗?注意这里有哪些意象?(讨论分析后有学生举手,教师请该学生回答)生19:有三个意象,即杨柳、风、月师:对,大家看看,“风”是什么风,“月”是什么月。

联系上下文来综合考虑这句诗,他想要表达什么?生20:这里好象隐含了时间、地点和情感。

“晓风”“残月”都有点凄清,寂寞的意境。

师:谁能再进一步地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吗?生21:联系上下句,这里可以描绘成这样一幅图景:清晨,一阵凉风将我从醉酒中吹醒,与我作伴的只是岸边的杨柳和天上的一钩弯月,而我的恋人,不知现在在何处?师:描述的好吗?如果好,大家鼓励她一下。

(学生鼓掌)师:描绘的不错,对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已经理解了,但作者这样写显然是为了突出一种情感,表达心境的,读诗重要的是走入诗人的心里。

那么你们考虑一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他此时的心境呢?生22:孤独。

生23:寂寞。

生24:忧伤。

生25:我认为孤寂更好。

师:我个人也觉得“孤寂”更能准确地传达诗人的心境。

(板书:孤寂)以凄凉的景色写凄切孤寂的心情,这又是什么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呢?师:(在学生讨论后明确)含蓄。

(板书:含蓄)那么大家顺便思考一下,“杨柳”、“风”、“月”本属平常的物,酒醒后但见眼前之景很自然,为什么这句诗会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呢?(学生思考,一学生要求回答)生26:因为“柳”“月”古代都是用来作为离别相思的象征物的,是一个固定意象。

都有“缠绵”“留恋”之意。

师:能举例说明吗?生27:唐朝的韦庄就写过一句“惆怅晓莺别月,相别”的诗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