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设计史——中国篇

中外设计史——中国篇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design
中外设计史
课程简介
什么是设计? 设计是“使人造物产生变化的活动”,就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所体现的造物活动。
中外设计史是艺术设计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发 生、发展、演变及影响;掌握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设计思潮、风格、流派形成 的原因及特色;理解各民族设计作品的差异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 今中外各个领域的设计原理、技巧、程序与具体运作具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并能 运用设计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进行设计策划和操作。
一. 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 青铜器: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青铜器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石器时代的终结。
•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夏朝开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 物精美多样,器型浑厚凝重。随后,青铜器胎体开 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 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章节导读
本章内容着重对中国设计艺术史中自夏商周至春秋 战国,这段长达2000余年重要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这 一历史时期,设计领域不仅开创了青铜工艺的伟大成就, 而且在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也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生产 和生活资料,如铁质农具、车船制造、纺织服饰、陶瓷 器具等。本章内容以青铜器设计为开篇,逐次涉及此时 期各类设计的代表性成就。
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中亚、东亚之间存在一条由西 往东的青铜之路。最初导源于西亚的青铜器和铁器,首先影 响到新疆地区,然后到达黄河流域,这标志着新疆处于金属 东传的中心环节。而这种东西交流的居间者,最可能就是说 印欧语的吐火罗人。据此三点判断,青铜冶炼和铸造既然是 高度复杂的技术活动,就不可能只局限于某时某地封闭性完 成,其中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况且,在相连 的大区域里是不大可能存在两个独立而毫无联系的青铜文明。 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是从西向东传入的。这在西北, 特别是新疆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青铜冶铸技 术由西(小亚西亚)向东传播的事实。具体来说,古墓沟文 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疆部分 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并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由 此而论,失蜡法既然是古埃及创造为先,又有证据可推论是 从西亚传入中原,那么此法就不是中原的创造技术(有关 “青铜之路”的考据内容,引自易华在《东亚古物》上的文 章《青铜之路:上古西东文化交流概说》,文物出版社, 2005年)。
课程特点
一、突出设计与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史实挖掘; 二、概括描述影响设计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设计与艺术的 “巧思”与“审美”价值观
念; 四、连接贯穿古今的设计史料,突出“通史”意味; 五、增加各章节的“导读”及“深入探索” 等辅助
项目
第二章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 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 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 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 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 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 《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 青铜器的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为纳入,即盛装 物品;二为设,即陈设布列。商周时期又被当作封 建礼制“示身份、名贵贱”的器物,成为特定历史 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的象征。
1.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冷炼法熔铸法
(1)浑铸法:将器物用范块组合一次铸成。 (2)分铸法:青铜制造工艺的突出进步,为适应复
然而,新近考古发掘又证明我国春秋时期采用的失蜡法, 还是中原的古老技术。证据依次为:1977年湖北随县出土 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尊、盘透空附饰;1979年河南淅川出 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楚共王熊审盂等均为失蜡法 铸造。而这些青铜器结构繁复齐整,铸造精致,其独具的技 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并非西域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具特征, 表明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失蜡法是中原古代工匠的独立创造。 首先是采用浑铸法将器具用范块组合一次铸成,这是中原本 土技术;其次是青铜器的花纹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 能够设计出如此复杂的青铜器镂空装饰效果,是中原自古老 琢玉就具有的工艺手段。另外,证明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就 已掌握失蜡法技术,有学者提出是源于焚失法,而焚失法最 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是在失蜡法出现之后才逐渐消 亡的,这说明失蜡法是延续而来的创新技术(关于焚失法与 失蜡法存在延续关系的叙述内容,引自谭德睿《中国早期失 蜡铸造问题的考察与思考》一文,载《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4年第2期)。
发挥想象、以穿越的形式……考古学家、艺术鉴赏家、盗墓者
中国篇
课程纲要

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宋辽金西夏:设计的纷繁与林立
元代:设计的多元与交融 明代:设计的规制与变革 清代:设计的交替与衰落 近现代:设计的转变与更新
杂的青铜器形的塑造而出现的。 (3)失蜡法:又成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
的精密铸造方法。青铜器玲珑剔透,精细的花纹 铸造具有镂空的艺术效果。
☆失蜡法的西域传入与本土既有技术的争辩
目前,学界对于失蜡法究竟是西域传入还是植根于本土,存在着两种相 对的看法。认为失蜡法是源于西域的理由是:其一,从失蜡法出现的时 间推算,失蜡法最早使用是古埃及。文物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3 000 年左右古埃及已出现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金属饰物。相比较而言,我国直 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其二,从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文化学多角度 考察表明,我国在商前期就与西域存在着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 流,并且出现有一条“青铜之路”。所谓“青铜之路”,是与“丝绸之 路”形成的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几乎没 有文字记载,主要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兴盛于汉 唐宋元时期,文献史料记载不绝,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 文化。两者先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 而后,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论证的依据是,在上古时期青铜技术 属于“高技术”,其出现或者说传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是与羊、羊毛、 牛、牛奶、马、马车等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青铜之路将西域和东亚纳 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域,乃 至欧洲的联系。只有将“青铜之路”与“丝绸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深 入地理解和解释欧亚大陆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的历程。其三,从人 类学和社会学考察看,吐火罗人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游牧民,包括 后来史书中常见的哈萨克族祖先古塞人,他们很早就活跃于中原,且不 局限于西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