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描写片段训练(动作、神态、语言)

描写片段训练(动作、神态、语言)

【文题设计】运动会一瞥要求:在学校运动会中,肯定会有一些比赛场景让你难以忘怀,请你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把某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动作描绘出来。

【训练引言】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好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

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进行刻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比如运动场上的紧张气氛,观战同学的热情呐喊等,就能衬托运动员的精彩表现。

2.以个性鲜明的动作表现人物特点。

运动场上的每个运动员,因为性格、态度等不同,他们的动作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拙,有的巧;有的张扬,有的含蓄……描写时,要仔细揣摩,精确“炼词”,用最合适的一个动词来表现人物特点。

3.合理分解动作,精描细摹完整过程。

比如,写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动作,不能简单地写“他蹲下去,做好准备”,而应该写他“如何蹲下去”,手、腿、眼神等如何配合,努力做到具体、形象。

4.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既可以把动作描绘得更形象,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有趣味。

【片段作文示例】甲他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两手就像两根钉子插在地上。

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那样子,就像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

“预备……”随着这拖长的声音,他慢慢绷直右腿,仿佛是一张拉开了的弓。

“啪!”那“箭”猛然射了出去。

他飞快地跑着,像闪电,像受了惊吓的羚羊,像脱了缰的野马,奔跑着……跑了一段后,他的速度渐渐慢了,可是他仍然大幅度地挥摆着双手,努力向前跨着大步。

离终点不远了,他猛地抬起头,闭上眼,咬紧牙关,拼命地冲向终点。

“冲啊!”周围响起了狂热的呼喊。

终点就在眼前了!只见他猛一低头,身体向前冲,那条终点绳挂在他的身上,如同一条荣耀的绶带。

乙“加油!”在“果冻”的呐喊中,我班的“金刚”——陈栋,手里掂着那个沉沉的铅球,迈着有力的步子走进了铅球场地。

他环视了一下狂热的“果冻”,咧咧嘴,算是给崇拜者们的一个笑容。

然后,他走进投掷圈的中心,眼睛狠狠盯着投掷区最远的那个标记,那气势,简直就是下山的猛兽,使全场一片寂静。

过了一会儿,他把铅球托起,稳稳地放在肩头锁骨窝,左手向前方斜伸,右腿向后退了一大步,身体向后方倾斜。

手臂上的肌肉鼓起来,脸上的肌肉也绷得紧紧的。

突然,他抬起身体,用力一蹬右腿——“嘿”——随着一声暴喝,他转身猛力一推,将球奋力投出。

铅球如流星一般在天空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急速落到了地面。

【教师点评】这两段文字用真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位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有极强的画面感。

甲片段中,作者用“蹲”、“顶”、“跪”、“倾”、“盯”、“绷”等动词,细致而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起跑前的预备动作。

“展翅待飞的雄鹰”、“拉开了的弓”等一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乙片段用词诙谐,描绘细腻,人物的动作神态极富特点。

“掂”、“迈”写出了运动员的孔武有力;“环视”、“咧咧嘴”、“狠狠盯”写出他的“霸气”;“托”、“放”、“斜伸”、“后退”、“倾斜”、“抬身体”、“蹬右腿”、“转身推”、“奋力投”写出了推铅球的全过程,惟妙惟肖,形象传神。

“呐喊”、“寂静”的观众很好地衬托运动员的气势;“猛兽”、“流星”等比喻、夸张修辞,也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动作描写片段他用指尖接触到球,缓冲一下,便稳稳的抢断了对方的球。

这是最后一次进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只见他右手持球,奔向对方禁区。

三分线外,第一道防线阻止了他,他并不畏惧,用手指紧紧控制住了球,一个转身,第一道防线过了。

但第二道防线又阻挡了他,他向右跨了一大步,身体向右微晃,做出向右突破的假动作,然后迅速将球拉回左边,试图突破,但失败了。

他并没有气馁,向前猛突,然后又迅速将球拉回左边,急停,跳投,右手柔和的将球拨出,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球进。

——周宇昂哈哈……终于他上场了,他先是面对对方球员一笑就开始蹦了起来,一边蹦一边说:“这场一定要赢!”全场的师生们都把目光投到了这个高大的男子身上。

他又是一笑,扭扭脖子,活动一下手脚,大吼一声,向场中央跑去。

“开始!”只见球向上一飞,他随着马上跳跃起来,一触到球,抓起球,刚落地,快带着球跑到篮下。

在罚球线上的时候,他的步子放大了,一跃又是一跳,高大的身体飞了起来。

一个暴扣,全场先是一惊,然后掌声就连成了片……——李旭东(1)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

怎样才能把动作行为写得具体、生动、传神?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有人在日记中写了他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对德国的一场比赛,其中写了罗纳尔多的一个精彩动作。

他写道:“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显然,这一句比较笼统,读者读后对罗纳尔多的球技印象不深刻。

如果把罗纳尔多这一精彩射门动作分解为五个小动作:①接到传球;②用脚一颠;③绕过对方防守;④避开守门员;⑤踢球入网。

然后,再依次对五个小动作作具体描写:“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

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这样是不是更生动、更能突出这位超级球星的高超球技呢?这些动作描写分解细化,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某个扣篮动作,某次活动场面……练习巩固:写一个跳绳或跳高的片段描写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

人是会说话的,所以写人的文章大多离不开语言描写。

但写语言就只写语言,写对话就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而忽略了人们说话时带有的不同情绪、不同神态,以及各种手势动作等,文章就不会生动形象。

这样,语言描写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体育课上,金峰同学昏倒在操场上。

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赶快跑去跟四位陌生的教师诉说这一突发情况,然后再讲明这是李老师设计的神态观察实验。

第一组的学生写道:一政教处主任听到后,双眉一挑,两手一撑,弹簧一样地蹦起来,跳出座位,惊恐得眼睛吊成大三角,嘴巴圈成“O”字,脸色立马由红转白。

“哪里哪里?”嘴里喊着,冲出门去。

我们赶紧解释:“假的假的!”他回过头来,先愕然地张嘴听,没反应过来,当听完是我们的观察实验后,脸色铁青,板着面孔,就要发作,我们就大喊,是李丽老师的作文课。

他咧着嘴无声地笑笑,摇摇头,坐到座位上:“让你们看了一回戏。

”看我们还没走,就又板了脸,抬起头说:“还不赶快回去写!”第二组写道:一教导主任正在写字,听到我们惊恐的喊叫后,他一呆,头先向我们侧歪过来看,眼睛定定地盯着,愣了半分钟,然后问:“几班的?现在怎么样?快去告诉他们班主任。

”然后轻放下笔,站起来,摸了摸额头,搓搓手,定定神,跟上我们走。

走到门外,我们告诉他这是李老师即时观察的实验。

他没笑也没怒,看也没看我们,转身就走了。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巩固训练:写一家长见到孩子没有考试没有及格的试卷的表现(要求:用语言、神态、手势动作)写一则老师对一个考试失利学生的鼓励性思想工作的表现。

写外貌要融入情节,体现个性。

一个人出现,我们第一眼可能会注意他的外貌,所以外貌描写在写人的文章中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写作中的问题出在,大凡写人的作品,对人物进行刻画,一开始便从头写到脚,比如写《我的妹妹》开篇便是“我的妹妹圆圆的脸蛋,红红的嘴唇,黑黑的眼睛,高高的鼻梁,长长的辫子,穿一件花布衣服、蓝布裤子,脚上穿一双白色运动鞋……”这样的描写,让人家反而以为你的妹妹是布娃娃呢,没有人的气息,没有人的活性,很呆板。

这样的描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游离于情节之外,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常常起不到表现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作用。

请看一个描写歹徒的外貌的片段警察生怕抓错人,定睛一瞧,没错,眼前的确是个恶魔的样:年龄20有余,身高不足1.6米,尖嘴猴腮,黄锈牙,一头像被火燎过的黄发又长又乱,活像一个鸟窝,一双鼓凸凸的老鼠一样的眼睛总是溜来溜去,那套在上身的乌鸦色的衣服没扣子,只见他排骨列列,整个人加上屎尿不足90斤。

此文所写之人,一看便知不是好“东西”。

这段描写抓住了这类“东西”的个性特征,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所以,描写一定要抓住特征(比如光头、脚臭、假牙、缺一只眼睛、少一边耳朵等等),要有创意。

再看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外貌的一段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生讨论后明确:由于作者将父亲肥胖的体态,臃肿的衣着,走路腿脚不灵便等外貌描写融入去月台买桔子的情节中,就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了其爱子的深情。

再看《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的描写: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