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昆虫学总结

农业昆虫学总结

绪论第一节昆虫的多样性昆虫的种类占动物的三分之二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用的附肢。

二、昆虫纲在动物界的地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共7个必要阶元。

昆虫是其中的一个纲,即昆虫纲。

三、昆虫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一)昆虫纲繁盛的特点▪1、历史长▪2、种类多▪3、数量大▪4、分布广(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的)▪2、繁殖力强(一只蚁后一生可以产卵几百万只)▪3、体小势优▪4、取食器官多样化▪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6、适应力强(三)保护昆虫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物资源能持续利用。

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一项全球性战略任务。

据Wilson (1988)报道目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以前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10000倍,不少人预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纪中期,地球将有1/4的物种陷入灭绝(Raven,1988)。

无论从昆虫种类的数量还是个体数量及生物量而言,昆虫在生物区系,特别是动物区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物种数占生物多样性近一半的昆虫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不可忽视。

Morris(1991)曾断言:“人类当令对昆虫的依赖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这绝非夸张之辞。

第二节关于农业昆虫学一、农业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性质:研究与农业有关昆虫的发生规律、控制和利用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是昆虫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基础的应用学科。

▪广义的农业昆虫应该包括益、害虫两个方面,但这里主要指的是害虫,目前,还包括一部分害螨类和软体动物。

▪任务:主要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

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的反应,包括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虫机制,以便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农业昆虫学的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内容:农业昆虫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其内容包涵害虫种类的识别、地理分布、为害特性、作物受害后反应、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学好农业昆虫学这门课,也必须具备广泛的与此有关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的农业科学知识。

随着害虫综合治理综合度向高、深层次发展,又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害虫的科学管理,害虫的计算机优化管理系统也将会逐步实现,这就使农业昆虫学与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决策学及计算机等发生了愈来愈密切的联系。

三、我国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昆虫的头部一、头部的基本构造注:昆虫脱蜕皮裂缝是其开始的地方昆虫头部的三种头式▪ 1. 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几乎成直角,大多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等。

▪ 2. 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的前方,头部纵轴与体躯纵轴近于一直线,大多见于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等。

▪ 3. 后口式口器从头的腹面伸向身体的后方,头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相交,多数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

二、昆虫的触角(一) 触角的基本构造▪ 1.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于触角窝的边缘上。

▪ 2.梗节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比较细小。

▪ 3.鞭节为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通常由于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二) 触角的类型▪ 1. 刚毛状(鬃形) 触角很短,基部2节粗大,鞭节纤细似刚毛,如蝉和蜻蜒的触角。

▪ 2. 丝状(线形) 除基部两节稍粗大外,其余各节大小相似,相连成丝状,如蝗虫和蟋蟀的触角。

▪ 3. 念珠状(连珠形) 鞭节各节近似圆珠形,大小相似,相连如串珠,如白蚁的触角。

▪ 4. 锯齿状鞭节各节近似三角形,向一侧作齿状突出,形似锯条,如锯天牛、叩头甲及绿豆象雌虫的触角。

▪ 5. 栉齿状(梳形) 鞭节各节向一边作细枝状突出;形似梳子,如绿豆象雄虫的触角。

▪ 6. 棍棒状(球杆形) 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逐渐膨大,整体形似棍棒。

如菜粉蝶的触角。

▪7. 锤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突然膨大似锤。

如皮蠹的触角。

▪8. 具芒状触角短,鞭节仅1节,但异常膨大,其上生刚毛状的触角芒。

如蝇类的触角。

▪9. 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相叠一起形似鱼鳃。

如金龟甲的触角。

▪10. 双栉齿状(羽形) 鞭节各节向两侧作细枝状突出,形似鸟羽。

如毒蛾、樟蚕蛾的触角。

▪11. 膝状(肘形) 柄节特长,梗节细小,鞭节各节大小相似,与柄节成膝状曲折相接。

如蜜蜂的触角。

▪12 环毛状鞭节各节都具1圈细毛,愈近基部的毛愈长。

如雄蚊的触角。

(三) 触角的功能主要功能:具有嗅觉、触觉的功能。

触角对于昆虫的取食、求偶、选择产卵场所和逃避敌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他功能:雄蚊——听觉作用;雄芫菁——抱握雌体;魔蚊——捕食小虫;水龟虫成虫——吸取空气;仰泳蝽——保持身体平衡。

菜青虫因为芥子油而被吸引到十字花科上取食(四)了解触角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识别昆虫种类▪区分性别三、昆虫的眼(一) 复眼1、复眼的构造和物像的构成▪复眼的组成:▪1个复眼中小眼的数目;▪家蝇——4000多个小眼;▪蜻蜓——28000多个。

●小眼的构造:●并列像:这种只接受直射光点所造成的物像称为并列像。

●白天活动。

重叠像:每个小眼的视觉柱不仅能感受通过本身小眼面的光线,还能感受到由邻近小眼面折射过来的同一光点的光线,可由好多个重叠的光点构成物像,形成所谓重叠像。

夜里活动。

视觉的调节:既能白天又能夜间活动,是包围在视觉柱外的暗色色素能向前移动,集中到细胞的前端部分所致2、复眼的功能▪分辨近处物体的物像;▪光的强度、波长和颜色等的分辨能力;▪能看到人类所不能看到的短光波,特别是对330—400nm的紫外线有很强的反应,并呈现趋性。

▪很多害虫有趋绿习性,蚜虫有趋黄特性。

(二) 单眼▪背单眼:成虫和若虫、稚虫(头部背面或额区上方);▪侧单眼:幼虫(头部两侧)。

▪构造,复眼中的1个小眼相似,为由1凸起的角膜透镜,下面连着晶体、角膜细胞和视觉柱组成。

▪无调节光度的能力。

▪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

▪但也有人认为,单眼是近视的,能在近距离的一定范围内造成物像。

四、昆虫的口器(一) 咀嚼式口器▪组成:1、上唇2、上颚3、下颚由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5个部分组成。

4、下唇分为后颏、前颏、中唇舌、侧唇舌和下唇须5个部分。

5、舌为害特点: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

▪沿叶缘蚕食成缺刻;▪在叶片中间啮成大小不同的孔洞;▪钻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虫道或白斑;▪钻入植物茎秆、花蕾、铃果,造成作物断枝、落蕾、落铃;▪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种子或作物的地下部分,造成缺苗、断垄;▪吐丝卷叶,躲在里面咬食叶片。

(二) 刺吸式口器组成特点:▪1、上唇——退化▪2、上颚——特化成上颚口针▪3、下颚——特化成下颚口针▪4、下唇——特化成喙管▪5、舌——位于口针基部食窦和咽喉一部分形成具有抽吸作用的唧筒构造。

▪下颚须和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为害特点:被害的植物外表通常不残缺、破损,一时难于发现。

▪形成变色斑点(局部组织受损或唾液酶破坏叶绿素);▪枝叶卷缩扭曲;▪形成瘿瘤;▪枯萎←生长不良←虫量大;▪传播病毒病——蚜虫、叶蝉,作物损失更严重。

(三) 虹吸式口器主要特点:▪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喙,其内面具纵沟,相互嵌合形成管状的食物道;▪下唇须——发达;▪口器的其余部分均退化或消失。

功能:▪吸取花蜜;▪少数吸食果汁(吸果夜蛾类)。

▪有些蛾类成虫期不进食,以致口器退化。

(四) 了解昆虫口器类型和为害特性在害虫防治上的意义▪识别害虫种类和为害方式;▪选用合适的防治农药和用药时机。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前胸——前足▪前翅——中胸——中足▪后翅——后胸——后足▪为昆虫的运动中心▪一、胸部的基本构造高度骨化;肌肉特别发达;各节结构紧密,尤其是中后胸(即具翅胸节)。

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背面——背板;两侧——侧板;腹面——腹板。

骨板由骨片组成(沟缝隔开)。

骨板和骨片的形状,以及其上的突起、刺毛等常用作鉴别昆虫种类的特征。

▪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一) 胸足的构造▪1、基节4、胫节▪2、转节5、跗节▪3、腿节6、前跗节(二) 胸足的类型和功能▪1、步行足无显著特化现象,适于步行。

▪2、跳跃足腿节特别发达,适于跳跃。

蝗虫▪3、捕捉足基节特别长,腿节的腹面有l条沟槽,槽的两边有2排刺,胫节的腹面也有1排刺,适于捕捉。

螳螂▪4、开掘足粗短扁壮,胫节膨大宽扁,末端具齿,跗节呈铲状,便于掘土。

蝼蛄▪5、游泳足后足各节宽扁,胫节和跗节生细长的缘毛,适于游泳。

龙虱▪6、抱握足跗节特别膨大,有吸盘状的构造,用于抱握雌体。

雄龙虱▪7、携粉足后足胫节端部扁,外侧平滑而稍凹陷,边缘具长毛,形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筐。

同时第1跗节也特别膨大,内侧有多排横列的刺毛,形成花粉梳,用以梳集花粉。

蜜蜂▪三、昆虫的翅1、翅的构造▪三缘三角三区▪2、翅的变异▪1)膜翅-A▪2)毛翅-B▪3)鳞翅-C▪4)缨翅-D▪5)半覆翅-E▪(竹节虫后翅)▪6)覆翅-F▪7)半鞘翅-G▪8)鞘翅-H▪9)平衡棒-I▪3、翅的连锁与飞行▪许多昆虫在飞行时,前后翅借各种特殊构造以相互连接起来,使其飞行动作一致,以增强飞行效能。

这种连接构造统称翅的连锁器。

▪1、翅钩列-3、4▪2、翅缰和系缰钩-2▪3、翅轭-1第三节昆虫的腹部一、腹部的基本构造▪节:10—11▪板: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膜:侧膜、节间膜▪气门:腹部1—8节的侧面▪外生殖器:雌、雄▪尾须:有些昆虫在第11节上二、外生殖器的构造▪♀——产卵器▪♂——交配器(交尾器)(一)雌性外生殖器▪腹产卵瓣——第8腹节附肢特化而成;▪内产卵瓣——第9腹节附肢特化而成;▪背产卵瓣——第9腹节肢基片上的外长物。

(二)雄性外生殖器▪阳具(阳茎和辖助器)——第9腹节腹▪板后方节间膜的外长物▪抱握器——第9腹节附肢所形成第四节昆虫的体壁▪一、体壁的功能▪1、构成躯壳,保护内脏;▪2、着生肌肉,支持身体运动;▪3、防止体内水分蒸发;▪4、防止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侵入;▪5、具感觉和分泌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