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六-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实验六-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
实验报告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号:1406111
学号:1140610319
姓名:赵元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中心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实验六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MATLAB 绘制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方法;
2、掌握根据根轨迹法对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MA TLAB 软件。

三、实验举例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2)(1()()(++=s s s K s H s G 求: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并分析根轨迹的一般规律。

解:1、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MATLAB 提供rlocus()函数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其调用格式为 rlocus(num ,den)或[k ,p]=rlocusfind(num ,den)
在MATLAB 命令窗口>>提示符号下键入:(符号↵表示回车)
>>k=[1]↵
>>z=[]↵
>>p=[0 -1 -2]↵
>>[num,den]=zp2tf(z ,p ,k)↵ 零极点模型转化为多项式模型 >>rlocus(num ,den)↵ 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grid ↵ 绘制坐标
屏幕显示系统的根轨迹图形
2.分析根轨迹的一般规律
1)根轨迹3条,分别从起点(0,0)、(-1,0)和(-2,0)出发,随着k 值从0→∞变化,趋向无穷远处。

2)位于负实轴上的根轨迹(-∞,-2)和(-1,0)区段,其对应的阻尼ζ>1,超调量为0,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而且在远离虚轴的方向,增益k 增大,振荡频率ωn 随之提高,系统动态衰减速率相应增大。

3)在根轨迹分离点(-0.432,0)处,对应的阻尼ζ=1,超调量为0,开环增益K=0.385,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4)根轨迹经过分离点后离开实轴,朝s 右半平面运动。

当根轨迹在分离点与虚轴这个区间时,闭环极点由实数点变为共轭复数点,对应阻尼0<ζ<1,超调量越靠近虚轴越大,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其动态响应将出现衰减震荡,而越靠近实轴,增益K 越大,阻尼越小,振荡频率ωn 越高,振荡衰减越大。

5)当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时,闭环根位于虚轴上,闭环极点时一对纯虚根(±j1.41),阻尼ζ=0,超调量最大,系统处于无阻尼状态,其动态响应将出现等幅振荡,此时对应的增益K=5.92,称之为临界稳定增益。

四、实验内容及结果
1、已知一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5.0)(11.0()()(++=s s s s s H s G 求: 1)绘制根轨迹
实验源程序如下:
>>num=[1]↵
>>den=[0.05 0.6 1 0]↵
>>rlocus(num ,den)↵
>>grid ↵ 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选取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并确定系统稳定的根轨迹增益K的范围。

由图像可知,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为(±j4.4),此时对应的增益K=11.6。

因此系统稳定时,应满足0<K<11.6。

3)确定分离点的超调量M p及开环增益K
由图像可知,分离点超调量M p=0,开环增益K=0.451。

4)用时域相应曲线验证系统稳定的根轨迹增益K的范围
时域分析源程序如下:
>>num=[0.05 0.6 1 0]↵
>>den=[0.05 0.6 1 1]↵
>>step(num,den)↵
>>grid↵
时域分析图像如下:
由图像可知:振荡频率ωn >4.4时,系统稳定,与根轨迹法得出的结论相同。

5)分析根轨迹的一般规律
根轨迹经过分离点后离开实轴,朝s 右半平面运动。

当根轨迹在分离点与虚轴这个区间时,闭环极点由实数点变为共轭复数点,对应阻尼0<ζ<1,超调量越靠近虚轴越大,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其动态响应将出现衰减震荡,而越靠近实轴,增益K 越大,阻尼越小,振荡频率ωn 越高,振荡衰减越大。

2.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53()134()(22++++=s s s s s K s G 求:1)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实验源程序如下:
>>num=[4 3 1]
>>den=[3 5 1 0]
>>rlocus(num,den)
>>grid
根轨迹图如下:
2)选择系统当阻尼比ζ=0.7时系统的闭环极点的坐标值及增益K值。

由图像可知,阻尼比ζ=0.7时,闭环极点的坐标值为(-0.164, j0.167)和
(-0.313,±j0.319),此时增益K=0.282和K=3.13。

3)分析系统性能
由图像可知,系统分离点为(-0.13,0),对应阻尼ζ=1,超调量为0,开环增益K=0.385,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且K →∞时,根轨迹位于图像左侧,因此系统为稳定系统。

3.已知开环系统传递函数
)2)(1()(++=s s s k s G 求:1)根轨迹及闭环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根轨迹源程序如下:
>>num=[1]↵
>>den=[1 3 2 0]↵
>>rlocus(num,den)↵
>>grid ↵
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阶跃响应源程序如下:>>num=[1 3 2 0]↵
>>den=[1 3 2 1]↵
>>step(num,den)↵
>>grid↵
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2)比较增加一个开环极点s=-3后,观察根轨迹及其闭环单位阶跃相应的变化
增加开环极点s=-3后,根轨迹源程序如下:
>>k=[1]↵
>>z=[]↵
>>p=[0 -1 -2 -3]↵
>>[num,den]=zp2tf(z,p,k)↵
>>rlocus(num,den)↵
>>grid↵
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阶跃响应源程序如下:>>num=[1 6 11 6 0]↵>>den=[1 6 11 6 1]↵>>step(num,den)↵
>>grid↵
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增加开环极点s=-3后,根轨迹由3条变为4条,系统临界稳定的K 值由6变为9.75。

阶跃响应由欠阻尼状态变为过阻尼状态。

4.已知开环传递函数
)
1()(+=s s k s G 求:1)根轨迹及其闭环单位阶跃相应曲线
根轨迹源程序如下:
>>num=[1]↵
>>den=[1 1 0]↵
>>rlocus(num,den)↵
>>grid ↵
根轨迹图像如下图所示:
阶跃响应源程序如下:
>>num=[1 1 0]↵
>>den=[1 1 1]↵
>>step(num,den)↵
>>grid ↵
阶跃响应图像如下图所示:
2)比较增加一个开环零点s=-2后,观察根轨迹及其闭环单位阶跃响应的变化。

增加一个零点s=-2后,根轨迹源程序如下:
>>num=[1 2]↵
>>den=[1 1 0]↵
>>rlocus(num,den)↵
>>grid↵
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阶跃响应源程序如下:>>num=[1 1 0]↵
>>den=[1 2 2]↵
>>step(num,den)↵
>>grid↵
阶跃响应如下如所示:
由图像可知,增加一个开环零点s=-2后,根轨迹区间由(-1,0)变为(-∞,-2)和(-1,0),分离点由一个增加为两个。

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减小,调整时间也减小。

五、实验步骤
1)、运行MATLAB,(双击桌面图标)
2)、在MATLAB命令窗口提示符下键入:(符号↵表示回车)
〉〉num=[ ] ↵(传递函数分子系数)
〉〉den=[ ] ↵(传递函数分母系数)
〉〉rlocus↵(绘制根轨迹)
〉〉sgrid ↵(绘制阻尼比和自然角频率的栅格线)
〉〉[k,p]=rlofind(num,den)↵
执行最后一行命令后,根轨迹上出现一个十字可移动光标,将光标的交点对准根轨迹与等阻比线相交处,即可求出该点的坐标值p和对应的系统增益K。

3)在Figure图形窗口下,点击edit,选择copy Figure(拷贝图形),存档或直接粘贴在word文档上,以备写实验报告用。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2、确定在系统根轨迹上选点的系统闭环极点的位置值及增益值;
3、分析系统性能及稳定性;
4、用时域相应曲线验证系统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K的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