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
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
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
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
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
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
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
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
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
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
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
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
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
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
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
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
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
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
主要品种:玉钺,玉刀。
夏商时期,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
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
西周末至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
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
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现了。
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4)”。
齐国登高一呼,实际上代替周王承担天下共主的实际责任,使诸夏从各自为战、各个击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来。
这些成就的背后策划人便是管仲。
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势得以扭转。
因此虽然管仲的道德并不完美,孔子仍要赞赏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5)”。
有了管仲,华夏民族从第一次危机中挺了过来,并且不断壮大。
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经过五霸及七雄的讨伐,逐渐消灭或融入华夏,中土农耕基本经济区趋于形成。
大一统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古书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说法,谓杼注意兵器的制造。
,《国语·鲁语》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后氏报焉(7)”的说法,认为杼能继承禹所开创的事业,因此用隆重的“报”祭来祭祀杼,以怀念他的功绩。
还有学者推测“二里头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断当中出土的兵器为夏朝兵器。
但缺乏有力的证据。
夏朝存在着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目前的研究资料还不能为确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证据,实为一大憾事。
但流传下来的夏代玉兵确是晶莹剔透,极为精美。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在戎(8)”。
在商代,青铜是用来制作祭祀用的礼容器及事关生死的兵器的。
兵器攸关生死,所以其对新兴质材的运用,绝对要比祭祀礼容器要更敏感。
在中国,最早尝试用红铜和铜锡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这是华夏文明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
此外,它决定中央共主之兴替,以及列国存亡。
中国幅员辽阔,青铜兵器的出土资料类别琐碎而庞杂,在名形,分类与分期上。
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区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简不同,欲建立较客观的青铜兵器发展史殊非易事。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三期,中国已进入使用青铜兵器阶段。
到商朝末年中国的青铜兵器至少已经出现了600年了。
现在发现最早的铁兵器是西周时期的玉柄铁剑。
到东汉末年青铜兵器已经完全被钢铁兵器所取代。
因此,中国青铜兵器最少发展了约1500年。
此期间,随着功能的复杂化以及杀伤力的增强,因时因地各具特色。
它们反映了铸造技术的改进,作战方法的变迁,主力兵种的取代等等。
青铜兵器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二里头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三个阶段。
青铜兵器的器名,功能与分类一向并不统一。
我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敌我双方的距离远近不同而对兵器有不同的设计与要求,区分为长兵:长兵必须安装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
戈是最主要器类。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
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
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
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
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
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
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
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
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
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
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柄:即木柄。
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
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片尊:早期的片尊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戈也可能用于刺击,但它易掉头,转头。
使用不够灵活。
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这种形制就是《周礼-考工记》中说称的“勾兵”。
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宽度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
柄长6尺6寸。
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
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图}。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曲内戈: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
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
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
商以后。
直内式的戈很流行。
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戟的命名,来源于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的“蔡口戟”。
《说文》:“戟,刺兵也(9)。
”古人经常将戈,矛或斧系缚在一起使用{也有铸为一体的},使其兼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
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
这种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
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无矛,但自名为“戟”,这应该是戟的另一种形式。
戟的木柄很长,约在330公分左右{注}。
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
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10)。
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
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
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整体铸戟是一种将“矛、戈合铸为一体的兵器”。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
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边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
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折,使用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
分铸联装戟:戈矛分铸联装的戟。
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同一木柄上。
这种戟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
其柄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
积竹柄戟: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戟。
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
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
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
1971年湖南长沙。
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戟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戟。
钩戟:亦作勾戟、钩棘。
古代兵器。
《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
裴驱集解引如淳曰:“长刃矛也”。
亦曰:“钩似矛。
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11)。
”“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
(12)”三戈戟是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
战国时期出现。
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
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
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出土。
卜字戟:钢铁制成的戟。
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
"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
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
繁戟是中国古代仪仗用戟。
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边。
皇帝命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
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钺”。
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
为了表示隆重。
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戟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
后来,繁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
根据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13)”。
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
门戟是仪仗之物。
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
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
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
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