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
《中国礼仪大辞典》关于礼的定义: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
“礼仪”与古人的敬神活动有关。
后来原始的礼仪被引入到宗法社会,礼仪又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则,进而又延伸为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严格的礼法法典,之后扩展到政治体制,形成了一整套维护统治秩序的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治理程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
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礼仪主要种类分别是:传统人生礼仪,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仪。
仪容仪表礼仪:就衣着打扮而言,古人讲究冠正仪整,容颜庄肃。
现代社会,适当的修饰与装扮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身份与气质,展示一个人的个性与才华,也是对他人的—种尊重。
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既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自尊、尊人以至于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中国传统道德中对于仪容仪表的重视仍是当今我们树立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的新形象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行为举止礼仪:“毋侧听,毋噭(jiào )应,毋淫视,毋怠荒。
游毋据,立毋胶、坐毋箕,寝毋伏。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言辞礼仪:“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传统礼仪的价值原则包含三个方面:一、传统礼仪是传统道德的一种载体。
诚敬、卑己尊人、礼让、宽恕、礼尚往来、中和、重仪。
二、传统礼仪与个人修身养性。
礼仪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性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上。
具体来说主要是自尊、自信、自省、自新等四个方面。
三、传统礼仪与和谐社会构建。
目前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将“明礼”放在了重要位置,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也要求我们要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关系,离不开和谐的心理氛围,更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这些正是礼仪教育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