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1)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1)第三章训诂学的作用 (2)第四章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3)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5)第六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6)第七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7)第八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8)第九章训诂学的新领域 (8)第十章训诂源流述略 (11)般的哲学著作,它是通过训诂的形式,来达到表述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一部训诂书,但就其内容而言,它又是一部哲学专著。
最常考死背辨析古书异例★★★★辨析古书异例。
(简答题)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
(一)倒文1.句中倒字:2.倒字叶韵:3.倒句:4.倒序:(二)省文1.蒙上省:2.因下省:3.语急省:4.以疏略而省:5.二人之辞而省曰字:(三)复文1.同义字复用2.复句:3.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4.语词叠用:5.一人之辞加曰字:(四)变文1.用字错综2.连类并称3.变文叶韵4.上下文变换虚字5.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五)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常考死背指导辞书编纂★★★简述训诂学与辞书编撰的关系。
(简答题)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和词,而辞书编纂工作,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训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很常考必背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简述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简答题)所谓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用中国传统训诂学的一句老话来说,就叫做“观其会通”。
什麽是“会通”呢?“会通”基本上就是一种综合,即综合语词和语词、字和字之间内容和形式上的本质特点。
就内容来说,是词义和一定语言环境中的表达功能;就形式来说,主要是作为语词的物质外壳的语音。
从语词中抽出这两方面的相同或相牵连的质素来加以综合,就可以看到语义的内部联。
而一旦掌握了这种内部联系,就能把错综杂的一词多义的现象理出头绪,并贯串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一个词的全部意义。
这对於辞书编纂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释,对於人们了解这些词的含义是大有帮助的。
最常考死背形训★★★试简述形训。
(简答题)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形训。
先秦典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皿虫为蛊”,《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ム,背ム谓之公”等等,都是形训。
许慎的《说文解字》,凭借字形的构造说解字的意义,也是形训。
古人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种,即所谓“六书”,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会意,四曰形声,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其中前四种,从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角度讲,都是形训。
最常考死背声训★★★试简述声训。
(简答题)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有同音的,如《说文》:“衣,依也。
”有双声的,如《说文》岂部:“恺,康也。
”有叠韵的,如《说文》人部:“侨,高也。
”关於声训,《白虎通》、《释名》两书中材料最多,郑玄所注群经中也有不少散在的资料,今人张舜徽先生为之裒集发挥,撰为《演释名》一文,收入《郑学丛著》一书中。
又清人张金吾《广释名》一书,搜罗经子注文中的声训材料甚富,至於前贤和时人讨论声训问题的理论性文章,更是汗牛充栋,读者自可参看。
最常考死背义训★★★试简述义训。
(简答题)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
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始是通行词,前面被解释的十一个词,或为古语词,或为方言词。
《说文》及古传注多採用以通行词解释古语词的办法,杨雄《方言》一类的书则是以通行词解释方言词。
最常考死背互训★★★试简述互训。
(简答题)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
细分之又可区别为三种:1.《说文》同一部首中的互训。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3.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
最常考死背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什么?(简答题)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如:《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明·汪瑗《楚辞集解》曰:“二句参错,互文见义。
”意思是说,兰芷、荃蕙变化而为茅草,失去了芬芳。
《诗·大序》:“动天地,感鬼神。
”《正义》云:“天地云动,鬼神云感,互言耳。
”意思是说,感动了天地和鬼神。
以上为上下两句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此谓主、客同时下马,又同时上船。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此谓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以上是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最常考死背析言、浑言★★★试论述析言、浑言。
(论述题)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
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
”“疾,病也。
”段氏於“疾”篆下注云:“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这意思是说:如欲求其别,则疾、病二字之义略有不同,病比疾厉害(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
”),如欲求其同,则病也是疾,疾也可称为病。
析言又称对文或对言,浑言又称散文或散言。
如《诗·大序》“声成文谓之音”,《正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对文则别,散则可以通。
”《尔雅·释诂》:“禄,福也。
”郝懿行《义疏》:“福禄二字,若散文则禄即是福……若对文则禄福义别。
”浑言有时也叫统言或通言。
如《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段注:“步,行也。
趋,走也。
二者一疾一徐,皆谓之行,统言之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出此三物”,《传》:“民不相信,则盟诅之。
”瑞辰按:“毛传通言盟诅者,盟与诅亦散言则通,对言则异。
”《尔雅·释诂》:“禋、祀、祠、蒸、尝、禴,祭也。
”郝氏《义疏》云:“荐、祭义同而微别。
”按:所谓散文、浑言等等,指的即是义同;所谓对文、析言等等,指的即是微别。
很常考必背读破★★试解释读破。
(简答题)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
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
”说的便是这种读破。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好”字,作美恶讲,与坏相对,读上声;作喜爱讲,读去声。
恶字,作罪恶、恶解,原读入声,引申为憎恶,则读去声,用作疑问词,则读平声。
很常考必背反训★★反训是什么?(简答题)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叫做反训。
有些字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紊乱两义,後世只通行紊乱一义。
《尚书·皋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是为反训。
很常考必背递训★★简述递训。
(简答题)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谓之递训。
如《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最常考死背训诂的方法★★★简述训诂的方法。
(简答题)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有的训诂书把训诂的方法概括为形训、声训、义训,又有的概括为互训、义界、推原,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训诂的条例或方式,而不是方法。
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一个陌生的词儿摆在面前,我们采用什麽样的手段,才能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这种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
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
兹分别举例说明之。
最常考死背连文★★★简述连文是什么?(简答题)所谓连文,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
高邮王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经常讲到“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语”,就是指的同义复词。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七七《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也是讲的这回事。
俞氏举了单厚、咸和、夹介、昏忧等二十一例,注家由於不懂得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故常将这些词误解,俞氏一一为之辨正,可谓独具慧眼。
近人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也有《两字并列均为表象之词而後人望文生训之例》,举了娥媌、娥眉、畸鬼、逢蒙等例子。
按:根据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之例,可以发现古注中许多望文生训之病,也可以抉发一些字、词的隐晦不显的古义。
很常考必背对文★★什么是对文?(简答题)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
在古代诗歌中,对文是最常见的,训诂家大可以利用这些对文来考索同义词或反义词。
很常考必背俪偶★★简述俪偶。
(简答题)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
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
最常考死背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简述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
(简答题)关於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如诸侯、社稷、衮冕等,在古代是常见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了。
又如“世界”这个词,是魏晋佛教传来之後新增的词。
这些都属於词汇的消长。
二是词的结构,古今不同。
如国家、妻子等,在古代是词组,指的是国和家、妻和子(子谓子女),在现代则是合词,国与家、妻与子之间不能再拆开。
(以上参看洪诚《训诂学》第四节《运用历史观点解释词义》)三是词义演变之後,古今意义不同。
这点最重要。
王力先生说:“关於词义的演变,依西洋旧说,共有(一)扩大;(二)缩小;(三)转移三种方式。
”(《龙虫并雕斋文集》册一页321)就可说明的正确结论,其中却包含了大量艰辛的劳动。
有一句成语说“绚烂之极,归乎平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训诂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由绚烂而达到平淡。
再说忌好奇:忌是忌讳之意,引申之有竭力避免的意思;好奇就是指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虽然训诂学并不主张抱残守阙、无所发明,但它反对那种大胆假设、凭空杜撰的所谓发明,因为这些所谓发明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