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遗传学》第二章——基因和基因组

《分子遗传学》第二章——基因和基因组

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 量。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 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 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 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四)核小体(nucleosome)
1、定义:用于包装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由DNA 链缠绕一个组蛋白核构成的。
■无组织特异性
H3 、H4
■肽链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H5组蛋白的特殊性:富含赖氨酸(24%)
■组蛋白的可修饰性
组蛋白的可修饰性
在细胞周期特定时间可发生甲基化、乙酰化、 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等。H3、H4修饰作用较 普遍,H2B有乙酰化作用、H1有磷酸化作用。
所有这些修饰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降低组蛋白 所携带的正电荷。这些组蛋白修饰的意义:一是改变染 色体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 改变,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 接影响转录活性。
染色质是一种纤维状结构,叫做染色质丝,它是由最基 本的单位—核小体(nucleosome)成串排列而成的。
(三)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原 核 生 物
(proka
核小体
蛋白质 组蛋白:H1 H2A H2B H3 H4
{非组蛋白
1、组蛋白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 ■ 进化上的保守性 保守程度:H1 H2A、H2B
2、核小体的结构
核心颗粒、连接区DNA
3、染色体的包装—超螺旋结构
(五)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1、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 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 ● 结构简炼 ● 存在转录单元(trnascriptional operon)
多顺反子(polycistron)
X174 D-E-J-F-G-H
(exon) 基因的外显子与内含子的顺序特点:1、基因组中由内含子分隔的各个
外显子的排列顺序与成熟mRNA中对应的外显子顺序保持一致;2、断裂 基因在个体的所有组织细胞中,不论表达与否,其结构不变;3、绝大多 数内含子都含有3种读码序框的终止密码子,当内含子未被切除时,翻译 常常在内含子终止,产生残缺的多肽链;4、不同种属的同一基因中外显 子的顺序组成比较保守,而内含子的顺序变化较大;5、外显子的长度一 般小于300bp, 内含子的长度较大,可达50-60kb.
A brief history of genetics.
一、基因是遗传结构和遗传功能的单位
遗传结构的不可分割单位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非编码区较多 多于编码序列(9:1) ● 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 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在基因组中有一个或几个拷贝。真
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体中都是单拷贝的。如:蛋清蛋 白、血红蛋白等
功能:主要是编码蛋白质。 ■ 中度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为101~104。
如:rRNA、tRNA 一般是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在调控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生理条件下为85-95℃ 影响因素:G+C含量,pH值,离子强度,尿素,甲 跣胺等
■复性(Renaturation) 热变性的DNA缓慢冷却,单链恢复成双链。
■减色效应(Hypochromatic effect) 随着DNA的复性, 260nm紫外线吸收值降 低的现象。
2) C值反常现象(C值矛盾)(C-value paradox)
1866 Mendel (1822-1884): “Mendelian factor” 《Experiments on plant hybrids》 Particulate inheritance 1909 Johanson: “Gene” 1910 Morgan: genes were physically in the chromosomes 1941 Beadle & Tatum: “one gene one enzyme” 1951 McClintock: Ds-Ac Controlling element 1957 Benzer: Cistron 1961 Jacob & Monod: Operon 1977 Berger: Ad2 Interrupted gene 1978 Gibert: Intron and exon 1977 Sanger: Overlapping gene
mRNA
蛋白J、F、G H DE
E.coli 色氨酸操纵子 9个顺反子 9个酶
● 有重叠基因(Sanger 发现) 基因内基因 部分重叠基因 一个碱基
重叠
2、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3×109bp、染色质、核膜 ●单顺反子 ●基因不连续性 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 外显子
第二章 基因和基因组
第一节、染色体(Chromosome)
内容提要: 细胞周期 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核小体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一)细胞周期
(二)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 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 果。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细胞生活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 以染色质(chromatin)的形式存在的。
■ 高度重复序列:拷贝数达到几百个到几百万个。 特点:1、它们是由极其相似的重复拷贝首尾相 连串接排列;2、在介质绿化铯中作密度梯度离 心时,可以形成特定的梯度带,故又称为卫星 DNA; 3、集中分散在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卫星DNA:A · T含量很高的简单高度重复序 列。
第二节 基因概念的发展
2、DNA
1) DNA的变性和复性 ■变性(Denaturation)
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后完全变成单 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增色效应(Hyperchromatic effect) 在变性过程中,260nm紫外线吸收值先 缓慢上升,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骤然上升, 称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 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