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概论

经济学概论

一、导论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⑴经济学的定义:一、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二、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①资源的有限性资源: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经济资源。

包括土地资本劳动②欲望的无限性第一层次:基本的生理需要(最低层次)第二层次:安全与保障需要第三层次:归属感与爱的需要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③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导致了稀缺性。

绝对的:稀缺性是人类所面临的普遍现象,是客观的,是绝对的。

相对性:稀缺性是变化的,且不同国家地区的稀缺性表现形式不一样④选择与机会成本选择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

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机会成本: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产生的代价(某一资源在其他用途上可以获得的最高价值)总之,经济学定义:它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⑤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可投入品数量和技术知识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

(PPF)在稀缺资源进行选择时必然产生机会成本。

⑵经济学的基本经济问题㈠资源配置效率问题⒈生产什么包括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什么时间生产,什么地点生产⒉如何生产包括由谁来生产,用什么资源生产,用什么技术生产,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⒊为谁生产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制度有关㈡资源利用效率问题⒈资源如何充分利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是什么⒊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经济⒋如何看待和解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A微观经济学定义:是研究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个体经济学\个量经济学)三个层次逐步渗入分析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与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层次: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第三层次: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有经济社会中的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核心理论:价格理论还包括其他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 “经济人”的假设条件(或称理性人)⑸.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商品的可替代程度.产品的可替代品数量愈多,需求价格弹性就愈大;相反,该商品的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愈小.②商品满足需要的属性奢侈品需求对价格是有弹性的,而必需品则是缺乏弹性的.③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用途越广泛,需求价格弹性就愈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④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支出占预算的比例越大,那么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⑤时间因素计算某种商品价格弹性系数所考虑的时间愈长,其价格弹性就越大.ⅲ需求收入弹性⑴收入弹性含义需求价格弹性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收入量和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上的一种弹性概念.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E I= 需求量的变动率/收入的变动率⑵收入弹性的分类E I>0时为正常品E I>1时为奢侈品0<E I<1时为必需品E I<0时为劣品或低档品⑶收入弹性和决策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食物支出的变动率/收入的变动率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1.富裕程度越高,则恩格尔系数则越小ⅳ需求交叉价格弹性⑴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含义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仅仅研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这种情况就称为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它也可表示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 XY=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率⑵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分类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为替代关系,一种为互补关系。

E XY >0 替代品E XY<0 互补品E XY=0 独立品ⅴ供给价格弹性⑴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的百分比。

⑵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⒈E S>1表示富有弹性。

供给量相对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幅度。

例如一些容易生产的产品。

⒉E S<1 表示缺乏弹性。

供给量相对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幅度。

例如高技术产品。

⒊E S=1 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说明供给量相对变动的幅度等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幅度。

⒋E S=0 表示完全无弹性。

说明价格无论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无变化。

例如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

⒌E S=∞表示完全弹性。

说明价格稍有变化就会引起供给量无限的变化。

⑶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⒈时间因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厂商增加或减少产量都很困难,这时供给弹性就比较小。

但在长期,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缩小,甚至转产,都可以及时调整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就相对大了。

⒉生产成本: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的轻微提高,则意味着供给曲线比较平坦,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就很大;如果产量的增加引起边际成本的较大提高,则意味着供给曲线比较陡峭,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较小。

⒊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就比较大。

相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较小。

⒋其他因素:⒌生产技术状况:如果是劳动密集型方法,那么价格弹性就比较大;如果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那么价格弹性就较小。

⒍生产规模:生产规模较大时,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较小;反之则大。

PS ⑴最高限价最高限价又称限制价格。

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一般关系民生的基本需要的商品如水、电就是采取最高限价。

处于最高限价的水平,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供不应求。

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往往是一直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对付通货膨胀。

但也有不良影响,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生产者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

⑵最低限价最低限价又称支持价格。

它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

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一般对农产品采取最低限价。

处于最低限价的产品,市场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是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⑶“谷贱伤农”与限制措施现象:在丰收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产少了。

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商品的价格同销售收入是同方向变化。

造成“谷贱伤农”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基于经济事实,一般采取的做法:通过减少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来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将农产品价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样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ⅰ效用理论概述⑴效用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到的满足程度。

⑵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⑶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方法概述效用区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

①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②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数量的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TU=f(Q) Q是消费量MU=⊿TU(Q)/⊿QMU=dTU(Q)/dQ在西方经济学里,边际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

边际量的一般意义是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根据基数效用者的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心理与生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还可以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每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

②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取最大的效用。

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增加又不想减少商品购买的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一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P1X1+P2X2+P3X3+P4X4+…+P n X n=I(为限制条件)M U1/P1=M U2/P2=M U3/P3=M U n/P n=k(均衡条件)③需求曲线的推导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即如果一定数量的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那么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同理。

M U/P=K 表示消费者对任意商品的最优购买量是最后一元钱用来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应该和所付出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为了保证均衡条件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必然同比例于MU,即越来越小。

⒉无差异曲线⑴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者提出,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的组合的偏好即爱好程度是不同的,这种爱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的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如果消费者对A组合的偏好程度大于B组合的偏好程度,则可以说A组合的效用水平大于B组合,或者A组合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大于B 组合。

序数效用者对消费者偏好有以下三种基本的假设条件;①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做出,而且也仅仅只能做三种判断中的一个。

其中对A、B有相同的偏好也称A和B是无差异的。

②对于A、B、C三种不同商品组合,若消费者已经做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等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或小于、等于)对C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必须做出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等于)对C的偏好。

③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商品的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是偏好于这种含有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

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总是处在饱和前的状态。

⑵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无差异曲线是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或者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U=f(X1,X2)X1、X2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U表示效用水平或效用指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