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本善,中西人本主义的教育虽有共通之处,但仍存在着区别。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材、教师的互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动机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

人只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人们由此创造了一系列记忆方法,其共同的特点便是不断的复习和强化记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通过适当的强化(包括外在强化与自我强化),个体才可能愿意去学。

那是不是个体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强化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其认为人性本善,只要从学生的主观要求入手去安排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自然愿意去学。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动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
源于内部动机。

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人性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本主义的另一杰出人物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他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

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按照这种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这种人的人格具有创造性、建设性和信任感、行为表现合乎规律但难以预测和控制和选择行为的自由。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

第二,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是善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第三,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第四,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三)中西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中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有着许多相通之处:第一,都对人性持性善论的看法。

支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对人性持性善论的看法,正是由于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人都有求知求善的潜
能,因此,如果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人们率性而行往往都是在做有益的事情。

教育自然要以人为本;在中国,以孟子为带便的性善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

第二,都看到了人的特殊价值,并以此将人与其他万物区别开来。

中国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人与万物的区别,认为万物以人为本。

这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在人的研究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有一些相通之处。

第三,都主张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等个性差异。

西方学习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征,强调平等对待学生。

但中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毕竟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存在着区别:第一,二者所讲“人本”中的“人”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主要是从“人类整体”出发去探讨人与物、人与禽兽的共性与异性问题的,以突出人类自身的价值。

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从“个体(个人)”出发去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个人”。

第二,对教师的地位的看法不同。

中国强调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同时,也主张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引路人”作用。

而西方为了突显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将教师降为学生学习中的“侍者”身份的思想,这就于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作用。

(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动机的引发
陶行知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曾说:“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
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整个身心为教育对象,而学生的身心教育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为宽广的范围。

本文就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简要谈谈如何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材、教师的互动。

心理学家与教师都一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教师,你必须知道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机以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动机引发的内部与外部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了三种可能存在的动机原因:第一,动机的引发源于内部的心理或生理状态。

第二,动机的引发可能源于对环境作出的反应。

第三,动机的引发源于环境与内部状态的交互状态。

当动机的引发指向获得或保持一种愉悦的内部心理状态时,所产生的动机作用为内部动机作用(Intrinsic motivation).而由外部奖赏所引发的动机则为外部动机作用(Extrinsic motivation).
二、影响动机的特征
影响学生动机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他们的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一个人为了维持健康而必须保持的一种生理的或心理的状态。

动机是寻找、享受某些活动或成就的习惯或倾向性。

马斯洛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需要极其对动机作用的重要理论,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这一层次通常被表示成一个金字塔,从金字塔底向上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阿特金森提出了动机的部分名单包括成就动机、逃避失败动机、归属动机和权利动机。

三、情绪与课堂动机的引发
学生对课堂和教学活动的情绪反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

情绪是对知觉到的某一情境自动形成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什么能使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或学习项目产生兴趣?兴趣是由某一具体的情境或任务与个体独特的需要、能力、技能或价值观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种情绪。

学生经常对某一主题或活动感兴趣,或者因为他们拥有与情境相关的广泛的背景知识,或者因为主题或活动本身符合学生内在的价值观。

源于具体的知识、信念和学生价值观的兴趣被成为个体兴趣。

而又任务本身引发的兴趣被称之为情境兴趣。

(五)人本主义的动机引发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强调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和提倡感情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教学上,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课堂讨论,在教学中体现一种真正的人本主义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个别性与独特性,强化学生发现自己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表现
自身的与众不同,给予学生外部动机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给位学生选择与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自由。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大学的教学。

学生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授课方式,学生选择信息源,师生共同制定契约,课堂结构安排也具有变通性,最后由学生进行学习的评定。

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则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

学生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某个教室或中心区域,走进教室后可以做想做的事,学想学的科目。

在开放教堂内学生自由地从事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活动。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弊端。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有巨大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显然与时代的主旋律相辅相成,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与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个人想着“完整的人”奋进的宝剑,使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在成才的道路上享受到青春的阳光、知识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