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地类调查:以航片或者航天遥感正射影象图(DOM)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和其界线进行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2、对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mm2。
2、调绘的地类界线在图上位移限差:明显地物界线不得大于0.3mm,困难地区不明显地物界线不得大于1.0mm,勾绘界线跑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3、新土地分类中,水浇地对应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中的水浇地和菜地,裸地对应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
4、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有线分类方法和面分类方法。
5、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县级自检、省级预检验收、全国调查办核查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
对省、市汇总成果实行自检和上级验收的检查制度。
6、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
土地分类时,要先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土地分类中,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
反之,如果研究任务比较具体,范围又比较小,则应采用级别较低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
土地分类中,一般而言,从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比例尺来看,一般比例尺愈小,分类对象的级别应愈高;反之,比例尺愈大,分类对象的级别应愈低。
我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划分遵循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我国20世纪80年代在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上采用土地纲、类、型三级。
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线分类法,二是面分类法,在我们目前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中采用的就是线分类法。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当其宽度北方大于等于 2.0米,南方大于等于1.0米时,应予调绘并实地段丈量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
线状地物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应分段丈量。
宽度≥ 50m的线状地物,依比例尺作为地类进行调查。
线状地物量测精度,宽度量测读数到0.1m,宽度误差不得大于± 0.3m。
1、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 ABCDE )等。
A、管道用地B、农村道路C、林带D、沟渠E、田坎1、线状地物包括河流、公路、铁路、( BCD )、沟渠、田坎等。
A、毛沟B、管道用地C、农村道路D、林带2、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 ABCDE )和其它土地。
A、住宅用地B、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C、特殊用地D、交通运输用地E、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 ABCDE )、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它土地。
A、草地B、商服用地C、工矿仓储用地D、住宅用地E、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F、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 BCDE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A、住宅用地B、城市C、建制镇D、村庄E、采矿用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 BCDE )。
A、住宅用地B、建制镇C、村庄D、采矿用地E、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土地利用分类是以土地的( ABC )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进行的分类,A、覆盖特征B、经营目的C、利用方式D、养分E、肥力4、土地利用分类反映某一段时间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其原则有( ABCD )。
A、统一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实用性原则D、地域性原则5、面积量算方法有( ABCDE )等。
A、精密解算法B、图解法C、方格法D、求积仪法E、计算机面积量算方法5、常用的土地经济评价指标有:单位土地面积的( ABCDE )、成本效果系数等。
A、产量B、产值C、净产值D、纯收入E、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6、土地经济评价中,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运用目的,将指标体系分为( ABC )。
A、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B、土地经济分析指标C、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D、土地社会条件指标6、土地评价研究有三大趋势,分别是( ABD )。
A、综合化B、精确化C、概略化D、定量化。
7、土地经济评价分为( ABCD )A、单项经济评价B、综合经济评价C、土地资源潜力经济评价D、土地国民经济评价。
7、土地经济评价对资料的要求包括以下那几个方面( ABCDE ):A、准确性B、连续性C、完整性D、典型性E、可比性。
8、航片解译标志有( ABCD )、阴影、图型及相关性等。
A、大小B、形状C、色调D、纹理8、概括来说,农村土地调查包括( AC )两部分。
A、权属调查B、面积调查C、地类调查D、分布调查9、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 ABCD )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A、查清土地类型B、数量,质量C、空间分布D、利用现状10、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那几个方面( AB )A、包括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B、查明一个地区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结构与动态演替规律。
C、调查基本农田分布D、查明违法用地数量及分布11、土地的分类原则对于制定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以及指导调查的实用性上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 ABCDE )A、自然发生学原则B、多级分类制原则C、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D、主导性原则E、实用性原则12、常见的土地分类方法并未完全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进行分类。
综观各国土地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CD )A、发生法B、经验法C、景观法D、路线考察法1、二次调查中线状地物调查的处理方式有哪些?(1)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时,按图斑调查;(2)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时,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并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候,应该分段量测宽度。
(3)在以系数扣除田坎的地区,田坎不调绘,但作为权属界线和行政界线的田坎应该调绘其准确位置,但不参与面积计算。
1、二次调查中,什么是“批而未用的土地”,如何处理“批而未用”的土地?批而未用的土地是指耕地确认已有合法完整用地手续,而调查的时候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
对此类土地,原则上按照批地范围和批准用途来确认建设用地的地类,但必须提供合法用地手续,还必须提供占补平衡增加耕地说明。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按耕地调绘。
2、面积量算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以图幅为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2、土地条件调查的方法有哪些?(1)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的方法(2、直接观察法(3、收集法(4)采访法(自填法、派员法)(5)通讯法3、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状地物并行时,应该如何处理?(1)均为双线线状地物并行。
均要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上。
(2)双线线状地物与单线线状地物并行。
双线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单线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双线线状地物边界0.2mm标绘,以双线线状地物为图斑界线。
(3)均为单线线状地物并行。
依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县(含)以上公路、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管道等为主次顺序,主要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底图准确位置,并为图斑界线,次要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主要线状地物0.2mm标绘4、二次调查中,采用什么样的数学基础?(1)平面坐标体系:农村土地调查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城镇土地调查自行确定;(2)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3)投影:标准分幅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二次调查目的和任务是什么?(1)目的: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2)任务: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5、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方法有哪些?(1)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进行外业填图即补测来完成;(2)利用新的1:1万影象图和航片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3)利用3S技术进行变更调查。
5、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本目的是预测土地变更后的结果,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适宜性,以及变更对环境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