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学——春温病提要摘要:正文: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
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里热证表现。
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是伏邪温病的代表病种。
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候。
亦有兼见表证者,但表证为时甚短。
根据本病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发病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称为“伏邪自发”;一种是里热盛而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症状的,称为“新感引发”。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起病之初又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分。
从气分发出者,可入营、入血;从营分发出者,既可外出气分,亦可深入血分。
由于本病里热炽盛,热邪多易侵犯心营而发生神昏,或因热邪淫及于肝而致热盛动风,至病变后期,每致热灼肝肾之阴而为邪少虚多之候。
春温病的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顾护阴液。
热在气分者,初起宜苦寒清泄里热;热在营分者,治宜清营养阴,透热外达;兼表证者,佐以解表。
如热盛动血者,治宜清热凉血;热盛动风者,治宜凉肝息风;热伤肝肾之阴者,治宜滋养肝肾之阴。
本病辨证论治分以下6个部分提要介绍。
1气分证治春温气分证大多里热炽盛。
1.1热郁少阳本证为春温初起,温热病邪郁于少阳气分所致。
以身热、口苦而渴、胸胁不舒、脉弦为主症,兼见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以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兼有表证者,佐以疏表透邪。
方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1.2热郁胸膈本证为热郁气分,胸膈气机不畅所致。
以身热不甚、心烦懊忄农为主症,兼见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等症。
治以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1.3热灼胸膈本证为郁热灼于胸膈所致。
以身热、烦躁、胸膈灼热如焚为主症,兼见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治以清泄膈热。
方用凉膈散。
热灼胸膈与热郁胸膈的鉴别要点:两者相比较,热郁胸膈是春温病发于气分的轻证,为里热郁于上焦气分;本证则为气分里热燔灼于上焦胸膈的重证,不仅里热重,热势高,且津伤较甚,并影响阳明腑气失于通降,因此二者病位虽同,而病情轻重有显著差别。
1.4阳明热盛本证为热邪未从少阳或胸膈而解,传入阳明,或里热外发阳明所致。
以壮热、汗多、大渴、脉洪大为主症,兼见心烦、面赤、舌红苔黄等症。
治以清热保津。
方用白虎汤。
1.5阳明热结本证为胃热不解下移大肠,与肠中糟粕相结所致。
其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均可参见风温章。
但由于本病患者每有阴津亏虚,且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耗灼阴液与阳气,所以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相杂之证。
每见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或阳明热结兼气阴两虚。
此外,本病邪热亦可盛于小肠,下注膀胱,形成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兼见之证。
1.5.1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以腹满、便秘、舌苔焦燥为主症,兼见口干咽燥、唇裂、脉沉细等症。
治以滋阴攻下。
方用增液承气汤。
1.5.2阳明热结兼气阴两虚以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舌苔焦燥为主症,兼见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等症。
治以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用新加黄龙汤。
1.5.3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以腹满、便秘、小便涩痛、舌苔焦燥为主症,兼见口渴、心烦等症。
治以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
方用导赤承气汤。
2营分与血分证治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其中营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可从气分发展而来。
营分热邪不解,即可深入血分。
2.1热灼营阴本证多见于营阴素虚而受邪较重者;亦有因病发于气分,热不外解,而内传入营所致。
本证以身热夜甚、神昏躁扰、口反不甚渴、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为主症,兼见斑点隐隐、脉细数等症。
治以清营透热,养阴生津。
方用清营汤。
2.2气营(血)两燔本证为气分热邪未解,营(血)分热邪又盛,以致形成气营(血)两燔。
以壮热、烦躁、舌绛苔黄,或发斑、吐血、衄血为主症,兼见口渴、头痛、脉数等症。
治以气营(血)两清。
气营两燔者,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气血两燔、斑点显露者,用化斑汤;热毒亢盛、病情危重者,用清瘟败毒饮。
2.3热盛迫血本证为血分热毒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
以身灼热、发斑或各部位出血、舌深绛为主症,兼见昏狂谵妄、脉数等症。
治以凉血散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
本证与热灼营阴证比较,病情更深重,有广泛的出血见症,且斑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
而热灼营阴证以营热阴伤为主,出血见症轻微,仅见斑点隐隐。
2.4热与血结本证乃热搏血瘀、蓄于下焦所致。
以少腹坚满、舌有瘀斑、脉沉实为主症,兼见小便自利、神志如狂、口干而漱水不欲咽、舌紫绛、脉涩等症。
治以攻下泄热,活血逐瘀。
方用桃仁承气汤。
3热入心包证治本证为春温里热炽盛,内闭心包所致。
3.1热闭心包本证多由营分证失治,热邪灼液成痰,痰热内闭心包所致。
以身灼热、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为主症,兼见舌謇、肢厥等症。
治以清心豁痰开窍。
方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本证之神昏与热灼营阴之神昏病机不同,程度亦有轻重之别。
热灼营阴的神昏是营热扰心,心神外越所致,尚无痰热内阻,所以昏谵较轻,且有躁扰见症,而无舌謇,肢厥之象。
本证则为痰热阻闭心窍,心神内闭,故昏谵较重,甚至昏愦不语而舌謇,肢厥。
3.2内闭外脱本证与风温病之内闭外脱证辨治相同。
4热盛动风证治本证是由于热邪深入厥阴,肝经热盛而动风。
以身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脉弦数为主症,兼见头晕胀痛、神昏、舌质干绛等症。
治以凉肝息风。
方用羚角钩藤汤。
热盛动风一般发生于春温的中(极)期,其来势较急,病情危重。
但在热盛动风证候中,动风是标,其本为肝热炽盛。
而造成肝热的原因,又有气分、营分、血分或气血两燔之分,故对热盛动风证的治疗,除息风止痉外,应辨明引起肝热的原因而清之,这才是治疗动风之根本所在。
如为气分热盛,引动肝风,以壮热、口渴、脉洪大或弦数、抽搐为主症,则治以清泄阳明,息风止痉。
方用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
如为心营热盛,引动肝风,以灼热烦躁、抽搐、舌绛为主症,治以清营养阴,凉肝息风。
方用清营汤加白芍、羚羊角、钩藤,冲服紫雪丹。
若血分热毒炽盛,出血见症明显,可用犀角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
5热灼真阴证治春温病热邪在中焦不解,消烁阴液,势必损及真阴,导致下焦温病。
病至于此,邪热渐衰,而阴虚之证渐形突出,每每形成邪少虚多的阴虚内热之证。
5.1阴虚火炽本证为热伤肾阴,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所致。
以身热、心烦不得卧、脉细数为主症,兼见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等症。
治以泻南补北。
方用黄连阿胶汤。
5.2肾阴耗损本证为热邪久羁,损伤真阴所致。
以低热、咽干、齿黑、舌质干绛、脉虚细为主症,兼见神倦耳聋、脉结代等症。
治以滋阴养液。
方用加减复脉汤。
本证与阴虚火炽证比较,两者均有真阴亏损,但阴虚火炽证为肾阴虚而心火亢,本证则纯属阴精亏损。
临床审证,不可相混。
5.3虚风内动本证为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所致。
以齿黑唇裂、手足蠕动或瘛疭、舌质干绛为主症,兼见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可见时时欲脱,形消神倦,脉虚细等症。
治以滋阴潜阳息风。
方用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本证与热盛动风证虽均为肝风内动之证,但二者的病机、证候、治法皆不相同。
本证由热久伤阴,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致,其证属虚,故称“虚风”,多发生于温病后期邪少虚多之时。
热盛动风由热邪盛,引动肝风所致,其证属实,故称“实风”,多发生于温病中期(极期)邪盛之时。
阴虚动风之抽搐多徐缓无力,表现为蠕动、颤动。
热盛动风之抽搐多强急有力,表现为两手紧握、角弓反张等。
6邪留阴分证治本证多见于春温后期,由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为主症,兼见能食形瘦、脉细数等症。
治以滋阴透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
7小结7.1药物的应用要点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汤、黄连阿胶汤和青蒿鳖甲汤均可治疗阴虚有热之证,但它们所治的证候不同,治法、方药也有区别。
加减复脉汤中选用甘咸寒滋润之品,是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故适用于温病日久,下焦肾阴耗损而致的阴虚内热证。
大定风珠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加重滋阴填补之药,又加入重镇潜阳之品,以滋补填塞欲绝之真阴,潜镇收敛欲脱之阳气,故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之虚风内动,以及阴虚不能敛阳、阳气欲脱之证。
由此可知,加减复脉汤与大定风珠都用于邪少虚多之证。
黄连阿胶汤以滋阴药与清热泻火药共同组成,刚柔相济,补泻并施,故适用于阴虚火炽证。
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鳖甲为君药,配以滋阴养液之品,滋清并用,清中有透,适用于阴虚而有余邪留伏阴分者。
7.2春温与风温的鉴别要点春温是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诊断要点主要应抓住初起即见里热盛的证候特点,结合发于春季进行审辨。
春温和风温都发生于春季。
风温病的病因是风热病邪,感邪后即发病,因而在初起见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之肺卫表热证。
春温病是温热病邪自内外发所致,初起即可见身灼热、烦渴,甚则痉厥、发斑等里热证候。
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
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病情重,变化快,后期常见肝肾阴伤证候。
春温由新感引发者,初起可见表里同病,有恶寒、无汗或少汗之表证,易与风热感冒相混淆。
但风热感冒不特发于春季,四季皆可发生,以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等肺卫见症为主,里热症状不明显。
在恶寒消失后,其发热等症亦随之减轻,一般5~7天即愈。
春温则特发于春季,发病急,病情重,以突发高热、烦渴、尿赤、斑点隐隐等里热炽盛见症为主,短暂的恶寒消失后,里热证候反而转盛,甚至很快出现神昏、发斑或厥脱等症。
病程也明显长于风热感冒。
两者应详加鉴别。
温热类温病-春温点击数:13152温热类温病-春温一、填空题1.春温病的治疗原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并须注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春温是由____________而发的____________热病。
3.春温初期,有病发于______________和病发于____________之别。
二、选择题A型题4.春温名首见于: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5.春温的致病病邪是: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温热病邪D、疫疠毒邪E、温毒病邪6.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A、清暑泄热为主B、清燥养阴为主C、疏风清热为主D、养阴生津为主E、清泄里热为主7.下列哪种病可参考春温病辨证施治: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脑膜脑炎C、肠伤寒D、痢疾E、猩红热8.春温初起可病发于:A、卫分或气分B、气分或营分C、营分或血分D、血分或气分E、气分或营分9.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是错的:A、不会出现卫表证B、初起可发于气分C、初起可发于营分D、起初即见里热表现E、初起即见伤阴表现10.下列哪项不属于春温初起的临床表现:A、身热微恶寒B、痉厥C、斑疹D、脉濡E、神昏B 型题A、《素问》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11.春温名首见于:12.“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