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次数
物体
体积v/cm3
质量m/g
1
铝块1
10
27
2
铝块2
20
54
3
铝块3
30
81
六、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的
八年级下册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铅笔,刻度尺。
4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力F1和F2不在一条直线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论:.由钩码个数可知两边拉力的大小的关系,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15
6.7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铁夹、铁圈(或三脚架)、温度计、蜡、海波、大号试管两支、烧杯、石棉网、水、火柴等
实验步骤:按课本组装器材,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蜡,将温度计的上端悬挂在铁圈上,下端插入蜡中,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1
5
5
相等
2
8
8
相等
3
7
7
相等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上册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三、实验原理:.
速度=路程/时间(v=s/t)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两面带钩的小车、带两个定滑轮的木板、细线两根、钩码4个。
实验过程:1检查器材。
2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小车的两端系上细线并放在木板上,在跨过定滑轮的两边的细线上分别挂上不同数目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3在两边的细线上分别挂上相同数目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
点燃酒精灯,对盛有水的烧杯加热,注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温度上升至40℃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示数,直到固体蜡完全熔化,再继续加热几分钟;
将盛蜡的试管换成盛海波的试管重复上述操作,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原理:
实验结论:1海波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石蜡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实验名称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 =10。
2.记录数据:
物距u的大小
成像情况
u1=30
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u2=15
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3.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g= G/m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3)实验结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成正比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物理量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 (cm/s)
第一次
50
10
5
第二次
100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5)两次。
一、实验名称: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铝块(或铁块)、、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
1、用直尺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体积,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已经调好的天平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质量,将数据填入表格。
3、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实验目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
仪器和器材: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
实验过程: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 :八年级 姓名: 日期 :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