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枣核》的一个语段,按文后要求完成小题。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间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1)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表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①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2)“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3)“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
”他缺的是什么?(4)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①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表达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②这个句式起强调作用。
强调每逢佳节倍思故乡。
(2)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色彩。
(3)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但身处异国他乡,缺少乡情乡韵。
丰厚的物质享受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缺憾。
(或:缺少思乡爱国之情的寄托物)(4)点明题意,表达这位美籍华人对故土的思念,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解析】【分析】(1)①“劈头”在这里是“正冲着头;迎头”,直截了当,说明这个朋友急于想我诉说思乡之苦的心理。
②“一过……就……”,这个句式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强调,表达了一种佳节思亲的感情。
(2)花园里有垂柳,有睡莲池,这些都是按照家乡的样子来布置的,具有家乡的地方特色,所以说有“家乡的味道”(3)“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从这句话来看,他真正缺的是思乡爱国的寄托物,因为身在异国他乡,见不到家乡的景,看不到家乡的人,虽然物质生活很如意,可心灵上深深地思乡之情却无处寄托。
(4)本段落主要讲的是“他”对祖国、对故土深深地思念之情,从全文来看,这一段落点明了题意,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曲服了。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文中的A指的是________。
(2)最后一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发“电报”的缘由是什么?②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冷”?【答案】(1)朝花夕拾;范爱农(2)曲服;屈服(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共6分。
每小题3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文中的A指的是范爱农,这类题目在解答的时候需要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分析。
(2)“曲服”书写错误,正确的书写为“屈服”。
(3)“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转换为陈述句,表达的时候需要关注具体点,反问词和标点符号要进行修改。
(4)“电报”的缘由是因为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对“我”“那么冷”是因为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朝花夕拾;范爱农(2)曲服—屈服(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
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本题考查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首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其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再次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最后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阅读下面文段答题。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
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
学道道:“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
”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
又取过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以上文字出自古典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是________ ,文中周学道名叫________ ,横线处略去的人物名字是________。
本书还塑造了一个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啬鬼形象,这一人物是________。
【答案】吴敬梓;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致和)【解析】【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周进任广东学道,遭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而录取,所以空白处的人名是范进,根据“一个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可知吝啬鬼形象是严监生。
故答案为:吴敬梓;周进;范进;严监生(严致和)【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平时应认真阅读。
不仅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还要掌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对于书中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解答此题,可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等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4.阅读老舍《骆驼祥子》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选段(二)高妈给他拿出两块钱来:“太太给你的,嘱咐你快吃点药!”“是了!谢谢太太!”祥子接过钱来,心里盘算着上哪儿开发了它。
高妈刚一转脸,他奔了天桥,足玩了一天。
慢慢的把宅门都串净,他又串了个第二回,这次可就已经不很灵验了。
他看出来,这条路子不能靠长,得另想主意,得想比拉车容易挣钱的主意。
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车;现在,他讨厌拉车。
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
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
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
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
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1)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段(一)中的画线句子。
②分析选段(二)中两处划线字“串”的作用。
(2)选段(一)(二)突出了祥子性格的前后变化。
试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
【答案】(1)①比喻、夸张手法,将雨道喻作箭头和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之大、之猛,写出了祥子在雨中挣扎拉车的不易,突出了祥子吃苦耐劳的品质。
②串在这里是走动的意思,连用两个“串”字,更加形象突出了祥子的好吃懒做、死乞白赖。
(2)前:自尊自强、吃苦耐劳、为生计、为梦想敢于挣命。
后:偷奸耍滑、死乞白赖、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贪图享受。
变化原因: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沉默、木讷、内向、软弱;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北平,新旧军阀的连年混战,地主阶级、军阀对工农的剥削,人吃人的冷酷社会。
【解析】【分析】(1)①用了比喻、夸张手法;②“串”字走动之意。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或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
(2)题干要求分析祥子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需要对原著情节内容的熟悉,对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把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具体是考查对《骆驼祥子》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
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的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