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少数民族寄宿制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又指出:“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边远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条件,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装备水平”。
我校地处半山区,随着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学校布局分散、平均办学规模小、小学在校生班额过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优秀教师外流,教学质量呈下降的态势等问题却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上述问题,学校进行调整布局,先后撤并了深渡、郭家、长安、乾顶等多个完小,形成了如今整个长台镇一个中心小学,一个华峰教学点的规模,因而住校生多是我校生源的最大特色。
我校于98年开始创办寄宿制,寄宿学生也由原来的46人增加到现在的371人,学校寄宿人数的增多也为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孩子生活得好吗各方面的生活适应吗在创办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吃、住、行、学”上。
加强住宿生管理,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校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我校现实发展亟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由于学生行为养成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本课题主要着眼于“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个内容开展研究,旨在探索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督促寄宿制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终生受益。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变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
二、课题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工作习惯等。
常言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 “少年若无性,习惯成自然。
”习惯是由重复制造出来的,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是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
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对他自己很重要同时对整个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卫生的人将对社会、其他的人造成危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国内外知名人士对“习惯”养成的学说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俄国着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无论学校教育活动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因素。
3、活动教学理论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
我们的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会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
4、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决定了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必定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少年儿童时间是人生可塑性最大时期。
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少年儿童时期养成不良卫生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四、国内相关课题相关综述早在1921年,着名教育家、学者楚图南先生就十分注重少年儿童成功习惯的培养,写过《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提出习惯决定成败。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
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江油义新小学的李坤的《以寄宿制为主体的农村小学管理策略》的研究,让住宿生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做一个自觉学习、有生活自理能力、健康合群、自主发展的小主人。
浦江县礼张中心小学课题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研究》,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加强学校职工队伍建设和家校联系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习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有的研究:研究视野集中于证明养成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对学习习惯的研究、对习惯与学生道德品质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范围多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不少教育者对培养学生卫生习惯的工作进行总结,也取得了一些对卫生习惯方面研究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对培养学生习惯的意义、基本思想、相关策略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关于卫生习惯的专项研究,尤其是对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的阶段性策略和具体方法,还缺乏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使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育策略具体运用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工作高耗低效,而且存在不良习惯的反复性,情况不能令人满意。
本课题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养成策略和评价实践操作技术层面上的研究,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加大操作的针对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一)、研究的预期目标1、从寄宿制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住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卫生习惯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成为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合格创新人才。
2、.通过调查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明确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提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策略,形成可推广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1、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分析;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1)、学校加大卫生设施、资金投入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为此,学校在校园的重要地方放置了垃圾筒,让学生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提供拖把、扫把等清洁工具,让学生养成爱整洁的习惯。
(2)、大加宣传,提高认识1)、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间,结合最近发生的由不卫生而致病的活生生的例子,提高警惕,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
2)、校安全站进行《预防流感》、《怎样保护牙齿》、《冻疮的防治》、《预防中暑》以及《预防红眼病》、《预防沙眼》等有关卫生方面。
(3)、寓卫生习惯的养成于活动之中1)、开展以卫生知识、文明举止、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
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行为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我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我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2)、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
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3)、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
学校成立了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负责全校卫生监督工作和班级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工作,并且记录到学校“三项竞赛”中去,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督促全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由学校值周和各班卫生委员组成检查组,不定期对各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示范班级评比的依据。
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是重视家校的联系,共建知心家庭。
学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其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低学历低文化家庭。
在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针对班级的“典型生”,我们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
4、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评价采取知行统一的综合测评,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习惯要求进行评价。
五、课题的研究对象:长台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住宿生六、课题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调查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养成的方法、途径的看法,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通过谈话、问卷的方法对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加以分析。
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习惯养成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经验总结法:用相关的实践经验分析概括各次活动的案例,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活动中所提取经验,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遵循的规律性的东西,对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经验总结。
个案研究法:用该法研究个体差异,对个别“典型生”、某一年级、某一类群体等典型个案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教育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一)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8年4月)课题前期研究第二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现状的调查帮研究,制定方案,组织课题组成人员理论学习,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实施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实施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1月)总结阶段,各专题负责教师整理,调查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与课题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1、我校寄宿制已实行10年,寄宿学生有开始的46人急速猛增,现有寄宿生371人。
寄宿制创办来已积淀了一些经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2、学校有健全的寄宿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各班主任实施管理,现有配有专门的保育人员和食堂后勤,初步构建了寄宿制管理队伍。
3、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宿舍楼为半公寓式,并配有有专人保育员,学校有供学生就餐的舒适宽敞的两层餐厅。
4、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强。
其中刘叶红曾组织过省级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她组织的课题曾多次获衢州市、江山市一、二、三等奖。
课题组组长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兼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工作,曾主持过多个课题的研究,有较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
许慧君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曾以少先队为平台开展了住宿生的多项评比活动。
其他课题组成员均是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对于寄宿生的管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