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ch4自然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ch4自然地质作用)


1
5 4
6
3
2
阶地可分为五种类型:
侵蚀阶地(a)、 基座阶地(b)、 堆积阶地:上叠阶地(c)、 内叠阶地(d)、嵌入阶地 (e)、埋藏阶地(f)
(a)
(b)
(c)
(d)
(e)
(f)
南京附近长江河谷阶地示意图
第四节 岩溶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原称喀斯特(),是指在以碳酸盐岩为 主的可溶性岩区,岩石长期受水的淋漓、 冲刷、溶蚀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 貌形态的地质现象。
深入 风化强烈的结构面:断层、裂隙、层面、不整合接触面、岩浆
侵入接触面 气候:气温、降水 湿热地区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就强烈 干寒地区含水岩石的冻融交替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地形地貌 向阳的山坡比阴坡风化作用要强 陡坡以物理风化为主;缓坡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两岸阶地比漫滩及河床风化层厚 地下水
3.风化程度划分 水电规范: 全风化 强风化 中(弱)风化 微风化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残积土 全风化 强风化 中风化 微风化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或天体引力等能量在地壳表层所 进行的各种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太阳辐射、水、气体、生物共同作用。 剥蚀作用:如风的吹蚀、河流侵蚀、地下水潜蚀、 冰川刨蚀等。 搬运作用:水、风、生物等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石化作用):
地球表面之所以有高原和盆地的差异,就是因为有内力作用。
⑧ 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三幕:
⑨ 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 从而转为剥蚀区;
⑩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 裂和岩浆活动;
第三章 自然地质作用
第一节 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长期裸露在地表的岩体,经受太阳辐 射热、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岩石结构逐渐破碎、 疏松或矿物成份发生次生变化的过程。
第二节 河流地质作用
一、地表水流的流。
紊流:水质点的流速方向和大小随时间而不 断变化。
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运动。控制河床形态 发展。
二、地表水流的地质作用
1、暂时性水流的地质作用 雨蚀作用 片流的地质作用 洪流的地质作用 2、河流的地质作用 侵蚀作用 下切侵蚀(下蚀) 向源侵蚀 侧向侵蚀(旁蚀)
②华力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 山、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 伴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
③印支运动指中生代三叠纪至侏罗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川西、滇西北一 带隆起成为山地,如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等。
④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 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 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层。
– 1、风化作用的类型 – 物理风化作用: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岩体中水的冻结
或盐类物质的结晶膨胀使岩体机械破碎的过程为物理 风化作用。 – 温差、冰劈、盐晶 – 化学风化作用:指岩体在水、大气等因素的化学作用 下,化学成份发生变化,有新的次生矿物生成。 – 氧化、溶解、水化、水解 – 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对岩石和岩体产生的 化学或机械破坏作用。
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 岩性 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侵入岩抗风化能力较喷出岩弱 岩浆岩中基性岩抗风化能力较中酸性岩弱 沉积岩中碎屑岩类的风化速度取决于胶结物和碎屑物成份 岩石结构相同矿物组成的岩石 等粒结构的比不等粒结构抗风化能力要强; 细粒结构比粗粒结构抗风化能力强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增大透水性和风化作用的面积的
⑤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因形成喜马拉 雅山而得名,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⑥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 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 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⑦ 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 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 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 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
大陆板块的碰撞,造成大面积内的地壳增厚和隆升,如西藏高 原;
大量的岩浆活动则可以造成一个地区的热隆升。
正断层活动则造成线形的沉陷带,如东非裂谷、山西地堑等。
所以,今天能看到的高山深谷,都是年轻的(有的是还在进行 中外的力)作地用壳三运部动曲的:反风映化,剥而蚀古—老搬的运高—原沉或积山。脉则已被夷平了。 首先是使岩石破碎;
三、河流地貌
谷肩
河漫滩 洪水位
河谷
谷底 河床
谷坡 阶地
河漫滩 坡麓
平水位
河谷形态
1、河谷地貌 根据河谷形态特征分

峡谷(“V”形谷) 宽谷(“U”形谷)
根据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类 纵谷、横谷、 斜谷
2、河流阶地
由于地壳运动或气候变化,河流下切,使原来的 河谷、河床或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 沿谷坡分布,成为阶地。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 岛的石灰岩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 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 特地形。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 杰()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 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 程的现象的总称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
然后是把它们从原来的地方搬走;
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去沉积下来,
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削高填平”,把高山和高原破坏 掉,把它们搬到低洼的地方,使低洼的地方填平,结果是使地 表夷面(出现一个夷平面)。
中国造山运动划分为五幕:即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 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①加里东运动指发生在早古生代的造山运动。在这次造山运动中,主要褶皱隆起 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山脉。
内动力地质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 如地球自转、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能量 等 构造。运根动据(地内壳动运力动)地:质使作地壳用发的生方变形式变常位见的动有力四作用。 种 地震类作型用:(地动):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岩石圈的快
速颤动。 岩浆及火山作用:地球的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巨大的能 量,在地球内部可使原岩熔成高温高压的岩浆,由地下深 处侵入地壳上部冷凝成岩,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及熔岩。 变质作用:原岩受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 而使原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质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