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第二章 地质作用与地貌
•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 • 第二节 外力地质作用及地貌 • 第三节 内力地质作用与地貌
第一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地质作用: 地球内外的自然动力所引起地球(主要指岩石
圈或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 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力称为 地质劳营力。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5、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温度升高导至岩石重结晶、 加速变质反应和交代作用;
压力包括静压力、定向压力和流体压力。压力可使岩石中的 矿物重结晶并呈定向排列或发生机械改造,从而形成变质岩 特有的结构和构造。
化学活动性流体(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其次还包含有各种 常见离子的溶液)促进岩石组分的溶解与重结晶,并可带走 或带入一部分化学成分。另外流体可以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热接触变质作用:岩浆热力烘烤。 接接交代变质作用:岩浆中的挥发性组分与围岩之间发生的 物质交换
大理岩
夕卡岩(skarn) 主要由富钙或富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矿
物成分主要为石榴子石类、辉石类和其他硅酸盐 矿物。细粒至中、粗粒不等粒结构,条带状、斑 杂状和块状构造。根据成分可分为①钙质夕卡岩 ②镁质夕卡岩③硅酸盐夕卡岩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6、变质作用的类型: (2)动力(碎裂)变质作用: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 力引起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和重结晶等的一种变质作用。
千枚岩: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 绢丝光泽的低级变质岩。常为细粒 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毫米, 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
岩浆作用的分类: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又 称火山作用。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包括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 到达地表,称为侵入作用。
(一)喷出作用:岩浆沿一定的通道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 作用,又称火山作用。
火山习惯上分为:活火山——现在仍在继续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上喷发过近代处于相对稳定的火山;死 火山,地史时期喷发过现在没有活动能力的火山。
2、地震震级与地震裂度 (1)地震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Log E =11.8+1.5 M
离震中100 km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最大震幅值以微米为单位的对数值。
M E (J) M 1 2.0×106 6 2 6.3×107 7 3 2.0×109 8 4 6.3×1010 8.5 5 2.0×1012 8.9
• 我国地震分布: • 我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形成的
三角区内,地震频繁,且以浅源为主,烈度大。主要有: •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 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庐大断裂); •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 • 横亘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过甘肃文
◇ 侵入岩分类 根据侵入岩的SiO2含量可将侵入岩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 基性岩。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指原岩处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 学条件的改变,使其在固态条件下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2、变质作用的原岩: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或先期的变质 岩。
3、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标志:看岩石是否有重结晶现象或有 无变质矿物出现。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高温高 Nhomakorabea条件下。
4、变质岩的温度范围:150度——700(900)度。 对于沉积岩而言:150度以下,为成岩作用范畴;
对于岩浆岩与变质岩而言(固液态条件):熔融岩浆作用,固 态变质作用,温度:700——900度)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6、变质作用的类型:
(1)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岩体与围岩接触的部位上,由 于岩浆的散热和活动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温度 高300---800度,压力低20---300MPa)——温度,与活动 性流体为主要因素。
进一步划分为: 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二)侵入作用
2、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 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 自身缓慢冷却的过程。
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 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金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
3、岩浆在侵入围岩的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发生 的作用: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地下深处的原始岩浆在 向地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部分地熔融围岩并使围 岩成分混染于岩浆之中的过程。
入地壳上部地层,随着温度降低,在未到达地表 就冷凝成岩石的地质过程称为侵入作用。 侵入体:岩浆在地壳中不同深度冷凝后形成的各种 岩浆岩体。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
(二)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深成侵入。 1、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地
层承受的静压力较小,脆性大,在断裂发育的部 位,由于层间结合松散,岩浆以机械力为主挤入 围岩的过程。 由其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浅成侵入 体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
E(J) 6.3×1013 2.0×1015 6.3×1016 3.6×1017 1.4×1018
2-4级为有感地震; 5级以上为强震; 7级以上为大地震; 目前尚未发现大于8.9级的地震。
• (2)地震烈度——指某次地震在地表某一区域造成地面 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它与震级、震源深浅、某一区域离震 中的距离及该区域的地质条件等有关。
钟)震动。地壳内发出振动的地方称震源(70km内称浅源,
70km~300km称中源,300km以上称深源)。
(一)地震的度量 1、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震源: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震
源区(震源区域)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景点。震
中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表上任一点至震中的距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km最深可达720km)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相辅相成
二、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发作用)
• 岩浆:地壳深处的局部地段和软流圈中存在的一种由硅酸 盐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挥发组分组成的高温熔融 状物质称为岩浆。1000度以上.
• 挥发性物质(含量1%-8%,液态或气态,以水为主)。
岩浆作用 : 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它对 周围岩石的影响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由于同化、混染作用的存在,原始岩浆的种类只 有数种,却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石。
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围岩碎块称为捕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指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 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
4、侵入岩: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包括熔融围岩 所形成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二、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 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6、变质作用的类型: (4)混合岩化作用:原岩由高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和局 部熔融的岩石互相混合的作用称混合岩化作用。——兼有变 质岩与岩浆岩的双重特征。 混合岩在自然界中较多。
四、地震作用
• 地震——指地壳或地球岩石圈瞬间的快速(几秒至几分
• (3)地震发生过程:孕震阶段(地应力 集中)→临震阶段(地应力累积到接近 失稳阶段,地下水和动物有异常反应) →发震阶段→余震阶段。
• (二)地震的成因类型: • 陷落滑坡地震:岩层大规模崩塌或陷落引起,少见3% • 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少见7% • 构造地震:构造运动引起,多见90%。一般认为与地层的
潜蚀、湖水及海水的冲蚀、冰川的刨蚀) ④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
沉积作用、掺合作用) ⑤成岩作用(胶结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 ⑥后生作用
第二节 内力地质作用
• 内力地质作用——地球内部营力引起地壳物质 成分、地表形态、构造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 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或者说:在许多情况下,岩浆并未到达地表,而是停留在地 壳中的某个位置上,并逐渐冷却,最终形成侵入岩。
侵入岩固结成岩需要的时间很长。地质学家们曾做过估算, 一个2000米厚的花岗岩体完全结晶大约需要64000年。
◇ 侵入岩体根据其规模和产出状态,可分为深成侵入岩(岩基、 岩株),浅成侵入岩(岩墙(岩脉)、岩床、岩盘等)。
• 在地壳的演化中,内动力地质 作用起主导作用。地表起伏— —夷平外动力
1、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 ①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②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发作用) ③变质作用(热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④地震作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
震)
2、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 ①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②剥蚀作用(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 ③搬运作用(风的吹蚀、地面流水侵蚀、地下水的
地质作用是自然界的雕刻大师。
二、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地质营力的来源不同,把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 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 内动力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的旋转能、重力 能、热能,此外还有矿物的结晶能、物质变化的化学能等。
• 外动力能量来源于地球的外部: 主要包括太阳的辐射能、日月 引力能、和生物能。
断裂活动、岩浆活动以及地下深处物质的相变等因素有关。 • 此外还有:人工地震
• (三)全球地震的地理分布: • 环太平洋地震带(80%的浅源,90%的中源,几乎所有的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