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三、社会角色1.1社会互动的涵义:1.11社会行为及其类型社会行为: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A、韦伯四类行为论: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B、帕森斯:社会行动结构论,认为作为社会单元的社会行动含五要素:行动者、目的、手段、规范和条件。
1.12社会互动的涵义:定义: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指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定义分析:7层意思社会互动是最基本的社会过程,整个行动着的社会就是由一系列的社会互动组成的。
社会互动与物理意义动作的区别:概言之,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注入了意义的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2、社会互动的类型1.21 互动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1.22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A、人际互动特点:⑴互动发生于个人之间;⑵互动是直接、面对面的;⑶互动双方都明白各自的角色、其手段和目标是明确的;⑷双方行动和反应是及时的;⑸互动具有感情色彩。
B、群体互动: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互动个体不以个人身份、而是以群体代表身份出现如工作单位之间、国家之间。
1.2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A、合作: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B、竞争: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C、冲突: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获得珍视的目标而采取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D、强制:E、顺从与顺应:1.23集体行为:定义:无规则、情境性特殊社会互动,如时尚、骚动.此概念由(美)帕克提出。
指“在集体共同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化冲动。
”特征:A、群体性;B、非组织性;C、突发性。
理论假设:典型行为: 恐慌. 谣言. 流行1.3、社会互动的意义1.31、促进对自我的认识。
个体社会化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互动对促进个性形成、发展中的自我认识中有重要作用。
•米德的观点:•弗洛尹德观点:自我、本我和超我1.32、满足行动者的需求。
人的社会性、个体的非自足性决定个体必须与他人共同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需要社会互动。
1.33、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齐美尔:吉登斯:社会结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行动和结构的二重特征,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2.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2.11社会交往概念: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相互作用含:生产活动、产品交换、思想沟通、交流,及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甚至战争。
其含义特别宽泛。
2.12意义:其一,交往是个体生存需要;其二,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其三、交往建构着社会。
2.1、符号互动论2.11概念: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主要研究互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其发展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布魯黙:芝加哥派米德――托马斯和库利(基础)库恩:衣阿华学派米德:开创者。
主要观点:A、符号是社会生活基础;B、符号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C、符号具有象征意义。
语言符号与社会情境的符号意义;D、关于情境,情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
托马斯:人们在行动前有一审视和考虑阶段,即对所面对的情景作出解释,赋予意义,此为情景定义。
且认为情景定义会影响他的直接行为。
情景定义强调行动的主观影响因素。
库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其观点主要:1、社会生活的有机观:认为必须放弃个人或社会孰为第一性的问题,应该考查个人如何存在于对群体中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中的问题;2、镜中我;3、首属(初级)群体,是社会之发源地,特征是亲密、面对面的互动、温情和合作,在此群体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是共同发展的,随之产生“主我-宾我感”与“我们感”。
最重要的首属群体有家庭、游戏群体和邻里。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镜中我”来源有二说,一指莎士比亚戏剧中一台词;二说白雪公主神话。
库利1927年提出,认为自我是社会产物,须通过别人来确认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有三段:1、观察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领悟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3、基于他人的反应、理解,评价自己的行为。
镜中我是在初级群体中发展的。
镜中我不是我们实际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与评价,而是我们对别人如何看待与评价我的解释和理解。
意义:镜中我在每个人的发展经历中都存在,有时还起重大影响。
费孝通晚年写过<我看人看我>,与镜中我相类似的研究还有:标签主义、自我实现的预言(墨顿)•米德符号互动社会化理论米德:符号互动论早期的主要代表。
经典著作<心、自我与社会>(1934)。
人类互动的实质是符号的互动。
其理论精华处在于强调自我如何借助符号的产生的过程,这是一过程,实为自我不断涉入与宾我、他人及普遍化他人的对话的过程。
米德注重社会化中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进行交往进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
象征符号论详尽阐述人们之间通过动作、手势、面部表情,尤其语言等符号发生的交往,人类的沟通有主要依赖对他人象征性动作和语言的解释,如伸出一只手表达的意义随情境变化多种含义:1、我手中没武器,对你是安全的;2、让我们握手言和;3、你能勝出点地方吗;4、给我五个。
•米德的主我、宾我、重要他人和概念化他人。
米德认为人有两面。
主我是自我中不含符号的直接经验,如感到饿、痛苦、压抑和快活;宾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他人的行为态度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部分。
重要他人:其期望对我的行为产生约束进行内化的角色;概念化他人: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观点的内在化,随交往范围扩大与他人互动的频繁、密集、象征符号复杂而产生。
•米德自我(宾我或社会我)发展三阶段论:模仿阶段:1-2岁,儿童仅与父母作手势交流,模仿父母的动作,此时,真正的自我尚未发展起来。
游戏阶段:儿童开始想象处于他人的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角度看自己与世界的能力,此实践使之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差异。
此时,其借用的角色是重要他人,即与儿童密切相处,对其自我发展影响大者。
宾我开始发展概念化(一般)他人阶段:3、4岁后群体游戏开始儿童与更多的人交往,解决问题开始关注家庭之外、乃至所社会要求其扮演角色的意识,如做游戏时要遵守规则,与人合作,这些规则就是概念化他人,此时他们开始将“社会”内化,宾我的形成过程完成。
2.12基本理论A、布魯黙:芝加哥学派。
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原理和五个基本观点。
•三原理:人们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赋予意义是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人在应付所遇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运用和修改意义。
•五观点:人类的本质特征是用符号表达,人是符号的使用者;人用符号沟通,符号在互动中起中介作用;人通过解释他人符号的意义交流、互动;随着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会修改对事物的定义;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角色扮演中人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从对方立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B、理论的意义:人们的行动是对外部事物的反应,因而也是受外部事物指引的;但是人对外部事物的理解是基于经验的;互动过程中人们对对方行动和互动情境的解释,会随情况而变、人们赋于事物的意义也会变化。
符号互动论认为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是借助符号来互动。
在共享的文化基础上的互动使社会有序,对微观社会秩序的研究是对宏观社会秩序研究的有益补充。
2.2拟剧论的主要观点倡导者:戈夫曼,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印象管理:社会是大舞台,人人是演员,人关心的是在观众面前能塑造被人接受的印象,拟剧论研究人用哪些技巧和方法来左右他人,建立良好印象。
前台与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的表演场合,为了让人接受;后台是做准备,人会把他人与社会不能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前台会有掩饰,后台较放松,因而也较真实;工作如前台,家是后台。
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正确判断场合场并用适当的方式行动。
2.3、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或民俗方法论)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创始人:加芬克尔。
A、强调要研究常识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
其特点是互动的能动性,即权宜性。
B、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社会行动具有“索引性”(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
C、认为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和场景构成复杂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身性。
2.4、社会交换论1)概念:受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影响,用交换观点解释人们之间交往。
代表:A、霍曼斯和布劳。
认为互动即交换,把自己的观点“公理化”,成为社会学理论一流派。
按其观点,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2)内容:霍曼斯的行为交换论:具有行为论特点。
他吸纳斯金纳一切行为均可用刺激-反应公式表示的观点,用经济学自利论解释之,提出人类交换行为之基本原则:A、人们愿意采取受奖赏的行为;B、一种刺激与以往获奖励的行为刺激越相似,人们越愿意作出反应;C、某人行动结果对另一人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行动;D、如某人近期经常得特定报酬,则该报酬的追加对他来说没有价值,他积极性会降低;E、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可能会激起其攻击行为。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结构交换论。
其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社会结构。
交换主体呈个人-群体-组织-制度和结构。
认为,人际交往始于原始心理过程,交往必有报酬,报酬含:金钱、社会赞同、尊重与尊敬;要使对方与己交往,必须向其证明自己的吸引力(即给对方的报酬)。
如他成功,即对方接受了他,则交往发生,一旦双方都得到报酬,吸引力加强,稳定,群体就形成了。
布劳强调的是公平交往、互惠交往。
三、社会角色3.1、社会角色及其类型3.11、来源与涵义A、来源:戏剧名词。
角色研究两个传统: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米德在研究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时,经三阶段:玩耍、游戏和概念化他人。
其中核心思想是认为模仿即扮演角色。
互动论后来使用此概念,戈夫曼的拟剧论更甚。
人类学:林顿把角色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地位相联系,即同社会结构或制度中各种社会地位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
B、涵义:社会角色定义: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表征。
社会地位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
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
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望。